確實,在工作當中總有疲憊的時候,但是,我們如果沉醉於疲憊當中,就會越來越消極。擺正心態,看看疲憊之後的果實,是不是就多了一些希望和成就感呢?我們需要做好眼前的工作,但並不表示我們沒有明天,如果總是想著未來的日子擔驚受怕而無暇顧及眼前,那麼未來的噩夢就會成為現實。若是我們不去胡思亂想,安心投入到工作中,那麼你就會發現,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寬,成功離自己也就越來越近。
從組織的角度來說,一個能幹的員工並不僅僅是能力上的超群,更是態度上的端正。著名的企業家傑克·韋爾奇的“框架理論”當中就提到了這部分的內容,在他的框架當中員工可以分成四種,即德才兼備的人才、有德無才的員工、有才無德的員工以及無才也無德的員工,才指的是能力和才華,德則是一種職業道德,也就包含了工作態度。
任何一個組織如果選擇員工的話,第一備選肯定是德才兼備的,若是隻有有德無才或者有才無德的人選,那麼百分之百的組織都會選擇前者。因為工作能力可以提升,但態度若是不好,那麼能力再強也不會真心為組織付出。
由此看來,我們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而態度往往由我們的心態來決定,我們覺得組織在剝削自己,工作在奴役自己,那麼我們就不可能真心實意為組織效力。但如果我們把工作看成自己事業的平台、基礎,那麼我們就會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以求得到更好的發展。也許現在的我們還沒有身居要職,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未來不能有所成就,如果總是擔心這、抱怨那,那我們的心就會一直處於浮躁當中,很難靜下心來去工作,這樣對組織是一種成本消耗,而對於我們本身,則是影響心情、阻斷未來。
真正良好的工作狀態應該是沒有在工作,也就是說當我們不把工作當任務,而當成一種樂趣的時候,往往是我們最投入的時候。愛迪生說過:“在我的一生中,從未感覺在工作,一切都是對我的安慰。”如果我們覺得工作不快樂的話,那麼我們應該做的不是換一份工作,而是找到工作中的興趣點,愛上自己的工作。
在一個公司的財務部有三名會計。有一天,財務總監辭職了,老板想要從內部提拔一個人成為財務總監,於是他來到了財務部。正巧,三個會計都在做表格。於是老板問道:“你們在做些什麼?”
第一個會計頭也不抬,不耐煩地說道:“做表格。”
第二個會計則抬頭看了老板一眼,繼續低下頭去,說道:“在工作。”
而第三個會計則微笑著看著老板說道:“在做明年的預算數據,有可能的話數據算完預算會比上報的更少一些。”
老板什麼都沒說就離開了。但是第二天第三名會計就成為了財務總監。對此老板是這樣解釋的:“財務總監是公司中最重要的位置,如果沒有縱觀全局的眼光,沒有站在公司立場去思考,那麼這樣的員工是無法勝任的。”
做著同樣的事情,卻有不同的心態,自然也就有不同的結果。其實任何組織當中都有這三種員工,第一種每天期期艾艾,一邊不願意幹,一邊又不得不幹;第二種則是工作,但是沒有思考,就像是機器人,別人安排什麼就做什麼,一點主動的意識都沒有;而第三種則明白自己在做什麼,又該做什麼。試問,哪個領導會選擇前兩種員工呢?
薪水是我們工作的報酬,但並非我們工作的全部,如果隻是看著薪水,或者說帶著厭倦去工作,那麼這樣的心態一定會成為我們的絆腳石。不管我們的夢想是什麼,我們在組織當中現在的位置是什麼,隻要我們摒棄雜念,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工作當中,那麼不遠的將來我們一定可以扶搖直上。到了那個時候,你就會明白,工作,不僅僅是工作,更是一種享受,一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