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徐府聚會眾人獻計獻策(2 / 2)

張居正現在不考慮這些,他就想厘清事實,好向王爺稟報。朝中一切動靜,王爺必須掌握。而張居正,卻並不完全掌握王爺之事,比如鄢懋卿的一兒一女,現在就在王府裏與世子同吃同睡同玩耍。王府內部下人,子龍與子鳳兄妹的來曆,隻有馮大伴一人清楚。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他們完全不清楚,欽差大臣這一路的遭遇,是否與他們所得到的情況完全相符。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所掌握的材料最完整,結果,每個人都被現實欺騙了。別說別人彙報,就是自己親眼所見,也未必就真是事實。這是他們中間,任何一個人都不明白,也都不願意明白的事情。內閣成員之間的爭鬥,導致下屬之間也產生了無形的爭鬥。而下屬之間的爭鬥,更不明智,更不理智,更沒有規律可遵循。要靠這樣的人探聽情報,即便探聽到了,也未必是真實的。就別說對方有意施放煙霧彈,誤導對手上當了。總之,在這種朝堂風氣之下,一切言行舉止,都是以符合自己利益為目的。這便是封建王朝帝王統製的可悲之處,更是為官者的可悲之處。

徐階拿不準這些消息的準確性,所以才讓高拱與張居正前來參詳。可高拱卻有意要攪渾這池清水,張居正便很難判斷是非對錯了。尤其是如此緊急之時,馬上就要向裕王彙報,馬上就可能被皇上詔進宮去問話。

現在,徐階感覺,隻好等待別人送來的情報作判斷,張居正也是這個意思。可高拱卻慫恿徐階,先擬好一個奏折,以備不時之需。從表麵上看,各人的意見都有道理,實際上,高拱這是指使瞎子跳崖。徐階既然知道,還有很多人都會上報欽差一路情況,其實完全用不著那麼著急。可這完全是因為關心則亂的原因,遇到情況便亂了方寸。

幾人忙碌一陣,最終也沒有好的辦法,還是最初的意思,等到別人的奏折到了,再視情況定奪。幾人白緊張了一早晨,弄得他們心裏慌慌張張,卻沒一點效果。事後張居正都感到可笑,怎麼一遇到鄢懋卿,這些平素裏胸有成竹的大臣們,便會不知所措?這個問題困擾了他很久,一直到他做了首輔後,才弄明白。是因為害怕自己的地位被人奪了去,更是因為鄢懋卿呈現的勢頭太旺,太猛。因此,等到張居正做首輔時,他首先便將很多有能力之人排斥在了朝堂之外,使其不能對自己產生威脅。這也是張居正給人留下容不得有能力之人印象的原因之一。

嘉靖帝對鄢懋卿的喜愛,大家都是看在眼裏的,尤其是從永嘉鹽場回來後。鄢懋卿從永嘉回來,人人都知道,永嘉百姓贈與了他萬民傘,他卻隻字不提。人人都知道,永嘉宿老們給他刻了碑,他也閉口不談。單是百姓們贈與一乘萬民傘,便足已讓朝中大小官員眼饞,忌妒,甚至忌恨,何況還刻了碑。而鄢懋卿前番確實給嘉靖長了臉,不僅僅是每年為他掙回來一百幾十萬兩白花花的銀子,是因為他派出的內侍監暗中查了鹽場的賬,三年時間,鄢懋卿除了在鹽場的吃穿用度沒花錢外,並無挪用一兩銀子,更無貪汙一兩銀子。這是嘉靖最為喜歡的品質,最為欣賞的人格。嘉靖帝讓太監考察了鄢懋卿在永嘉的行跡,與永嘉百姓上奏完全一致。因此,此番嚴嵩推薦鄢懋卿主持全國鹽政,他便爽快地同意,並賦予欽差大臣之無尚權力。現實就是如此,皇帝越是重用某人,某人便越是會成為眾矢之的,成為風口浪尖上的活靶子。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說說容易,做起來是何其之難。尤其是在涉及到個人利益的時候,便是更難了。無論做多大的官,即便是皇帝,要真正做到這八個字,都是不容易之事。要真正做到,需要修煉,個人涵養之修煉。而個人涵養之修煉,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有的人一輩子也修煉不來。能修煉成功者,需得有一副好脾氣,而脾氣卻是天生的。也就是說,有人天生便有海納百川之涵養,而有人卻一生修煉都難得。

(未完待續 版權所有,任何盈利性質轉載出版,必須征得作者本人同意,否則,作者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尋找紙質出版商與影視合作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