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8、柳生三郎碼頭虎視眈眈(1 / 2)

4·4·18:柳生三郎碼頭虎視眈眈

柳生三郎和他的手下,潛伏在碼頭旁邊的山岡上,等待了一天,又好幾個時辰,沒有看到欽差隊伍前來,也沒得到第一批人馬的半點消息。正不知所措時,發現碼頭增加了衛隊,還有人上海船搜查,柳生三郎這才真的相信,二郎已經失手。現在,他的任務是在欽差隊伍上船前進行截殺。可是,碼頭上突然增加了衛隊,在上船前這個時間段裏,根本就無法完成這項任務。不能在上船前完成任務,就隻能跟隨欽差隨員混上海船,但現在安保如此嚴密,柳生三郎覺得,根本不可能有機會混上海船。他們非常焦急,挖空心思尋找機會。不能上海船,就完不成任務,完不成任務,就沒法向流主交待。昨日已經等了一天,後來派人到行轅周圍打探,人家根本就沒有行動的跡象。為了不耽誤大事,他們隻好原地稍事休息,繼續尋找行動機會。

碼頭二裏開外,都被駐屯軍把守,還有欽差行轅的衛士,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相當嚴密。保衛級別之高,前所未有,保衛結果也行之有效。柳生三郎隻能繼續潛伏在山岡上,等待機會。好不容易等到欽差隊伍出現,卻發現正如先前想到的那樣,根本沒機會下手。以他十人之武功,突破外圍衛隊不成問題,既然以二郎五十人之力,還是偷襲,都未能得手,當時還是黑夜,沒那麼多兵士,那麼,衛隊裏一定有絕頂高人。就算此時突破外圍衛隊,就算自己人一個不損傷,也不可能將欽差一擊必中。倘若不能一擊而中,那麼,此次任務就完成不了。不能在路上將欽差大臣擊斃,海坪鹽場,就很可能會有滅頂之災。

柳生三郎潛伏在山岡上,看著欽差隊伍陸陸續續地有序進入海船,心裏雖然非常著急,但還算審時度勢。他知道,沒有萬全之策,寧肯放棄。到浙江的路還長,總能找到機會。

港灣裏停放著一艘九桅海船。大海船是根據鄭和下西洋時,留下的寶船模型建造的新戰船,隸屬順天府海防編隊。該戰船也已經曆了數十年風雨,還保持著比較新的成色,且能安全航行。

自宣德八年鄭和病逝,同年七月,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回南京後,大明王朝近三萬人的“特混艦隊”,便慢慢走向衰落。直到一百多年後的嘉靖三十九年,鄭和時代的寶船、馬船、糧船、坐船等等龐大船隊,都不複存在,唯有戰船還在製造,但數量也比較少了,維係著大明王朝岌岌可危的海防安全。海防的衰落,導致倭寇猖獗,肆意妄為。這也是徐濤們能夠在浙江沿海肆無忌憚之根本原因。

戰船裝備應有盡有,海船甲板上有四門鐵炮,俗稱紅夷炮,分別指向兩邊船舷外。每門鐵炮前站立二名兵士,嚴陣以待。還配備有千斤佛郎機五門、碗口銃五門,迅雷炮十門,噴筒三十個,嚕密銃二十支,弩箭千支,火藥弩二十張,火箭千支,火磚三百塊,及其它冷兵器上千。這些裝備,是為大規模海戰所備,平時派不上用場,分別藏置於船舷船艙各處。

戰船共有五層,水下二層,水上三層,長二十八丈,寬六丈八尺,吃水一丈八尺,船舷高出水麵一丈有六。一艘戰船便足夠容納欽差隊伍一應人馬,以及所帶物器,再加上戰船上本來的兵士與水手,足有一百五十餘人之多。這樣的戰船,可以抗擊十二級以上台風海浪,一點都不用擔心相對平靜的三月大海。

經過半個時辰忙碌,欽差隊伍人馬與物資,全部上船與裝載完畢。時間正好午時三刻,海船起錨離港,徐徐向渤海深處移動。離碼頭稍遠處,海船升起全部風帆,便快速向前駛去。碼頭上的駐屯軍兵士,一直守衛在岸邊,直到海船隱沒在渤海深處,再也看不到時才離開。這是聖上給他們指派的差使。給欽差大臣布防,以前也有過,隻是規模沒有這麼大,人員不會有這麼多。這回,因為有倭寇搗亂,才不得不大規模地執行安保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