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68:徐階喪首輔景修失良機(下)
徐階知道,隆慶帝並非一開始便要攆他走,而是自己這回太欠思量,說話太過,確有欺君之嫌。聽聖上口氣,顯然已然非常討厭他,罷了,再待下去亦沒意思,不如就此罷手,還落得個全身而退。事亦至此,他隻好謝主隆恩,拜別聖上,悻悻而去。沒過幾天,便收拾行裝,告老還鄉了。但他未曾想到,在家鄉,還有他的得意門生海瑞在等待著他。
隆慶皇帝繼位一年多了,施政雖然沒有太大起色,卻亦有些成效。徐階走後,他任高拱為首輔,陳以勤、張居正等大臣還任內閣輔臣,新君新臣,共同用命,大臣們鼎力相助,一改嘉靖時期做法,實行革弊布新之政策,使朝政為之一振。
所謂革弊,即平反冤獄,宣布“自正德十六年以後,至嘉靖四十六年十二月以前,諫言獲罪諸臣”,“存者召用,沒者恤錄”。海瑞是這一新政的第一個獲益者,隆慶甫一繼位,便第一個釋放他出獄,並調任都察院監察禦史,立馬出使南方,施行他的土地改革製度試點。
另外便是,像罷除一切齋醮,撤西苑內大高玄殿、國明等閣、玉熙等宮及諸亭台齋醮所立匾額,停止因齋醮而開征的加派稅賦及部分織造、采買諸事,都在繼位後就一一開始施行。
隻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時之間看不到什麼顯著成果而已。
布新,即“正士習、糾官邪、安民生、足國用。”所謂“正士習、糾官邪”,便是整治吏治。隆慶帝加強對官吏的考察,即使一般不予考察的王府官員,亦加入考察之列。對於廉政官員,給予獎賞和提拔,對於貪官罷免官職,對於“贓多跡著者,部院列其罪狀,奏聞處治”。
所謂“安民生、足國用”,即蠲(juān,同“涓”發音)免救濟,減少百姓災後的痛苦,抑止富者兼並貧者土地。一方麵限田,製定了勳戚宗室,依世次遞減製度。
另一方麵清田,清查詭寄,瓜分錢糧和皇室勳戚田莊。這些事,海瑞升任巡撫,總督江浙糧道,他已經在江南試驗起“一條鞭法”來了。就是徐階這個昔日的得意門生,查出徐階老家坐擁近五十萬畝良田,沃土不計其數,連綿十數縣郡。海瑞如實奏報朝廷,隆慶帝不知作何考慮,徐階最終亦並未受到任何懲處。福也,命也。
隆慶帝還采取恤商與開關政策,減輕商人負擔。明朝曾多次頒布禁止百姓私自下海的命令,而隆慶帝頒布大開關禁,使明朝對外政策發生重大變化,海外貿易亦出現了新局麵。
有了這些措施的實施,朝廷一應用度開支,就不會指望單一的某個渠道進項。但這些措施見效太慢,隆慶帝便想起了鄢懋卿,想重新起用他,兼用快和慢的兩種方式來為朝廷創收。可他卻沒想到,起用一個舊臣,會有那麼大的阻力,在這種不得已的情況下,便隻好對不起鄢懋卿了。因此,鄢懋卿的能力,在隆慶處便慢慢地被淡忘。
隆慶帝在征求內閣意見時,倘若不是徐階以辭職相威脅,先在前麵將話題壓住了,也許鄢懋卿還真會被隆慶帝重新起用。但朝堂之上,風雲變幻,快如閃電,誰亦不能真正主宰。
朱七在新帝麵前,自是小心翼翼,不能不提醒一二,他的提醒,是隆慶能夠接受的方式。徐階則是赤裸裸的威脅,隆慶帝自然不受用,他考慮再三,鄢懋卿即便是有天大的能耐,看來亦隻好以後再說了。
用不成鄢懋卿,隆慶帝心裏很是不爽,便想,有能力之人朕不能用,沒能力者還占著朝堂位置幹啥?那麼,徐階,你膽敢威脅朕,那就別怪朕了。隆慶帝將心裏的不爽快,全部發泄到徐階頭上,順水推舟,同意了徐階告老還鄉的“請求”。
隆慶帝責成徐階告老還鄉,倒亦不完全是因為他阻止鄢懋卿回朝任職一事,隻不過是砍竹子遇了節,豌豆滾進了肚臍眼兒裏,遇“緣”了。海瑞在徐階老家搞他的“一條鞭法”,退田還民,清查出徐階老家強買強占土地數額巨大,上疏新帝請求處置辦法。
隆慶帝有礙於首輔顏麵,不好在朝堂上懲處之,便借機將他趕回老家,讓海瑞收拾他。隻是,隆慶帝的想法,沒有得到海瑞很好的領會,最終亦是雷聲大雨點小而已。海瑞畢竟是徐階的得意門生,既如此,自然得想盡辦法保全徐階聲名。
所以,才有了徐階之一世清名。亦正因為如此,海瑞才一世都沒幹成什麼拿得出手的大事。從某種意義上說,成亦蕭何,敗亦蕭何。海瑞被徐階發現提拔,最終還是栽在徐階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