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8:徐階喪首輔景修失良機(下)(2 / 2)

因陳洪在死牢裏給海瑞說過的話,海瑞其實一直耿耿於懷。他其實想過,要給徐階難看,報那一箭之仇,將徐階父兄全部斬首示眾。

此案拖了幾年,畢竟,徐階是第一個提拔他走上仕途之恩人,他又無本事找到解決事件之突破品,最終沒能下得去手。因而,海瑞的“一條鞭法”,就此半途而廢。性格決定命運。海瑞半生一直與人叫板,最終在恩師麵前栽了個大跟鬥,從此碌碌無為,即便後來官至左都禦史,終無建樹。

事情就是這樣的陰差陽錯,鄢懋卿第一次走出黑暗,洗刷別人潑給他滿身汙跡的機會,就這般稍縱即逝。

這些事,鄢懋卿已經隱隱約約思考到了,新皇繼位,遲遲沒有一點關於他的消息,隻能說明他的事情非常棘手。因此,他內心裏,已經不再作非分之想,心安理得地過著那種恬淡閑逸的日子。

世人常說,到了哪個山頭,就唱哪首歌。實際上亦就是勸化人們,知道某些事情不可為了,便不要抱定執著念頭,繼續折磨自己。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便亦是同樣的道理。易學大師鄢懋卿,自是知道這其中之道理。

《易經》是一部充滿哲學智慧和宇宙規律的寶典,是大明時代中華民族哲學智慧、哲學思想第一寶典。易學,本來就是教人做官做人之哲學。講述人生、教人處世,教人如何判斷形勢變化,以及應對策略。講的是人與人如何相處,人類與動物之間如何相處,人與自然之間如何相處。最重要的是,它告訴我們探索規律、改變困境的密碼。

因此,可以說,這本書極高明而又顯示神奇,極深刻而又充滿智慧。

鄢懋卿經過多年研究,覺得其餘盡皆不難,最難突破之處,便是解開“改變人生困境”之密碼。倘若這道難題攻破,他將所向披靡。而為道難題,正是通過人生困境之瓶頸。在這個難題上,鄢懋卿總是在書本裏尋求答案,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他已經圓滿地做出了回答,解開了改變困境的密碼。

他隻是覺得,老子的無為而治,在這種形式下,是頗為適宜的。即便是強勢進入某種模式,獲得了一些東西,盡管這些東西原本就是你的,或者說,原本將屬於你的,亦不是明智之舉。因為,當這些東西失而複得後,也許原本心中那份期盼,在這種期盼中所產生的快樂,便就隨之而消失。

亦就是說,具體到自己身上,即便獲得回朝做官之機會,亦未必還有曾經的成就,亦未必就比現在的日子好過,快樂。至於麵子以及名譽之類,原本就是身外之物,原本就是一種執念。倘若自己能放下,那便是一種福分;倘若別人放不下,被折磨的,亦不是自己。

或許是當局者迷,鄢懋卿並不知道,自己正在踐行的“放下”,便是解開“改變人生困境”之密碼。當人在夾縫中,無論如何都過不去時,可以繞道行走,即便是要轉很遠的路,才能到達目的地,即便是舍此便根本到達不了目的地。那就放棄想要到達之目標,重新走一條路,或者這條路上,有更多美麗風景正在等待著你。

鄢懋卿是有心重新進入大明政壇,他那些執政理念,還未曾得到檢驗,他那個創新規劃,還未曾得到實施,他那些宏偉藍圖,還未曾得到呈現,他的人生理想,還未曾得到舒展。他知道,他身上背負的汙泥,還需要洗涮。

假如自己主動出擊,事情不但不能得到圓滿解決,可能還會壞事。

其實,鄢懋卿處於一種矛盾心理中。嚴嵩當年雖然隱居,實際上人家時時都將消息傳遞到京城去了的,嘉靖帝的全部生活軌跡。而鄢懋卿,卻處在一種失聯狀態下,還時常將自己所做之事,刻意隱瞞起來。

或許,他隻是想采取這種更加高明的手段,以期達到目的。由於他的矛盾心理,沒有暴露出來,鄢五爺亦不知能為他做點什麼。

隻是,這些東西,比起當下的人生來,就略微顯得不那麼重要了。他采取的策略過於消極,他欲采取薑太公釣魚之方式,在渭水河邊等候文王。恩師嚴嵩,不亦是六十餘歲再度出山乎?隻要隆慶帝勵精圖治,自己早晚會被聖上召回,早晚會遇到文王。

青山不老,綠水長流。他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隻待天公重抖擻。有朝一日風雷動,我以我血濺軒轅。重見天日之機,必不會太過久遠矣。

隻是,他未曾掐算到,隆慶帝會暴斃。

(精彩待續,敬請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