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9:新帝心不忍朱七傳聖旨(三)(1 / 2)

13·5·69:新帝心不忍朱七傳聖旨(三)

如若聖上加以重視,有一顆防人之心,將來曆代君王便會自覺重視起來。隻有重視了倭寇的侵犯,大明江山才不至於有外侮之虞。

朱七的確沒把鄢懋卿的事太放在心上,就同上次一樣,隻是在心裏一笑了之。他覺得他能夠理解鄢懋卿一片苦心,不就是想用這種駭人聽聞之事,引起聖上注意,然後好東山再起,從刑部換到兵部。此事哪有如此簡單,這個想法亦未免太過幼稚,雄心太過小了一些。因此,他在心中訕笑一聲――他亦不想沒事找事。

他本來想責備鄢懋卿幾句,該用功的地方不用,不該用功的地方卻使過勁兒了。但聖上已然下旨,一切都已塵埃落定,多說亦是無益。

朱七後來回朝繳旨,沒有向皇上說過景修之詩,隻是提及到子雲兄弟兵營抗擊倭寇之事。因有為王虎前程考慮之因素,很多情況沒有說得過細,隻是正如鄢懋卿所願,重點說了鄢懋卿身體狀況,總結起來就是:“鄢懋卿身體相當棒。”

朱七明白主子心意,隻要鄢懋卿身體很棒,主子心裏才有數。其餘的東西,說得再多,隻是徒增主子麻煩。

送走朱七,鄢懋卿在心裏感歎,既如此,那就還是我自己著書立說吧,總有一日,後人會看到的。

鄢懋卿聽得朱七講起,新帝隆慶勵精圖治的事跡,本亦勾起了他再將《大明鹽事疏》托朱七轉交的想法,可眼觀朱七,對他之事並不是太上心,便打消了這個念頭。倘若所托非人,豈不害人害己。

根據朱七所述,隆慶帝雖已大刀闊斧施行改革,卻在用人方麵,難以做到唯才是用,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僅憑徐階“告老還鄉”一事,鄢懋卿便斷定,隆慶帝的改革不會長久。一代帝王,因為首輔沒有遂他之意,轉眼便實施報複,且一點嫌疑都不避諱。盡管起因為他,便亦不得不讓人感到不寒而栗。

這樣的帝王,幹事隻有三刻鍾熱度,這轟轟烈烈的改革又豈能長久得了?用海瑞這樣一個誌大才疏之人,去實施“清田還民”的“一條鞭法”,此等大政方略,簡直就是兒戲,暴殄天物。

再好的政策,落到這樣的人手裏去施行,最終都會變為一張廢紙。倘若不是因為這兩件事,打消了鄢懋卿內心的激情,他真要將《大明鹽事疏》托朱七轉交新帝,奏請隆慶帝恩準他再做一次總理全國鹽政的欽差,實施他的《大明鹽法》,進而開創大明王朝“工業革命”之肇端。

海瑞者,性格古板,無創造性發散型思維能力,有誌大才疏之嫌。做做言官,監督官吏尚可,做實事大事,能力稍嫌不足。如關乎全國百姓之農事大政,前無經驗可循,全憑自己發揮、創造,不懂變通,將寸步難行。既然皇上信任,若有人幫襯,或許尚可,如無人呼應,必敗無疑。

鄢懋卿甚至亦想過,若與海瑞來一場較量,海瑞實施他的《一條鞭法》,從農事入手,推行“清田還民”,致使全大明百姓有田可耕,有飯可吃;他則實施《大明鹽法》,從工商業入手,徹底解決大明朝廷與百姓缺錢花之局麵。

以他經辦的工、商改革的成功,促進海瑞農事改革成功,反之亦然。倘若二者齊頭並舉,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鄢懋卿甚至憧憬著農、工、商蓬勃發展起來後,仕和學與兵方麵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官場惡習自然而然,便會得到蕩滌,學生“學而優則仕”的目標,便自然而然地轉向為“學而優則用”。

到那時,大明王朝,將會是何等的富庶與強大?!最終就是隆慶帝罷絀徐階兒戲般的隨意,徹底打消了他出示《大明鹽事疏》之念頭。他知道《大明鹽法》的分量,與海瑞的《一條鞭法》分割開來單獨相比,簡直就是皓月與螢光,根本沒有可比性。

事實證明,鄢懋卿的判斷是正確的。海瑞實施《一條鞭法》沒有成功,後來張居正實施雖然成功了,卻沒得到好下場。嘉靖帝雖有諸多不是,倘能聽得進勸諫,心胸還算寬廣;隆慶帝則有剛愎自用之嫌,既缺乏主見,又不能容人;萬曆帝就更不屑說,朱家王朝曆代帝王所有缺點,幾乎都在他身上集中體現出來。這樣的皇帝,更是幫之不得,才之越大,害之越深。隻有誇誇其談如海瑞之流,才能與之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