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4:衡州沈同知他鄉遇知己(三)(2 / 2)

這段時間雖然有四五年之久,倘若今日沈鐵嚐不說,就連鄢懋卿自己,都差不多要忘記了。常常被酒樓宴請,可以吃到各種名貴菜肴,還不需要付錢,這是多好的事。朝中官員,有幾人能得這等殊榮?因而,有人便對此產生了忌妒。最後,鄭絡在搜尋鄢懋卿各種犯罪事實的時候,實在找不到合適的罪行,便將此項列入其中。“置酒高會,日費千金”,盡皆事實,隻不過這“千金”是由誰出的,是何緣由而形成,全然不重要。

沈鐵嚐還記得起這些,鄢懋卿心中著實感到很溫暖。實際上,他亦是佩服沈鐵嚐的,朝中黨派眾多,他居然就不靠嚴相,亦不靠徐相,現在更不靠高相。這樣的人,人格力量是無窮的,鄢懋卿在內心裏都有點汗顏,覺得自己不如沈鐵嚐有骨氣。

這樣想了,亦就這樣說了,並且表示了敬佩。鄢懋卿雖恃才,卻不傲物。盡管如此,在大明官場裏,能讓他內心裏真正佩服之人,還是較少的,能讓他感到汗顏者便更少。

做地方官雖說升遷慢一些,卻能真正做相對本真的自我,不像做京官,在朝堂上走動,天天看到的,都是高出自己的上司,不卑謙些便不行。即便是遇到下屬,亦照樣要謙和恭謹,且要以一貫之。所謂官越大者越是和睦,越是禮賢下士,越是平易近人,正是他們經曆之事多,修養亦到了一定程度所致。

因為,人到了一定程度,用不著與自己不相幹之人計較。然則,這又要看實際情況,倘若一味兒不計較,那便是幼稚表現。嚴嵩與鄢懋卿,他們都分別犯過此等低級錯誤。比如與海瑞的交往,他們皆認為,對方地位不夠,影響不到他們。

沈鐵嚐卻不這麼認為,他說道:“兄台有所不知,不是兄弟我不想依靠他們,是沒人牽線搭橋,自己不敢往上靠。說實在話,在下自卑得很。文采不如兄台,機會不如兄台,能力更不如兄台,膽量又不如海瑞,不敢參奏誰,不敢惹事生非,有個同知、知府的幹幹,便已知足。兄弟此生有三願:一則睡好覺,二則吃好飯,三則走好路。”

鄢懋卿聽沈鐵嚐如此一說,亦不知是酒精作用,還是觸動了心裏某根神經,臉紅紅的。他說道:“大人過謙了。或許前幾項大人真的不如在下,但膽量卻是比在下大多了。大人不依靠誰這一點,在下不如大人,這就得需要很大的膽量才行。為官不需大,隻要能為一方百姓辦事,辦實事,辦好事,那就足夠。”

“官做大了,責任亦大,盯著的人亦多,但凡有一丁點兒差錯,就會被人為放大來說事。往往會被人放大到幾十倍,甚至幾百倍來說事。倘若你從來沒做錯過事,那就更需小心,別人都有事,唯獨你無事,你便很快成為眾矢之的。高處不勝寒啊!大人所言‘三願’,此乃人生之至高境界,一般人很難企及。然則,大人尚可。大人至今未曾吃不好飯,睡不好覺,走不好路。照此下去,自然以後亦可。”

“兄台說得對。嚴相倒了,但他並非一無是處;徐相亦倒了,雖然可能留下千古清名,卻亦並非都是事實;高相現在倒是如日中天,卻亦不能長久。誰的手下都有一派人馬,可是,倒掉一個,便倒掉一派。想想,依靠誰都不如依靠自己。”沈鐵嚐亦喝得有些多了,說話雖說還很清晰,但言語間已經有些激動。

可他並不想放棄這個傾訴機會,他繼續說道:“在下此言不是影射兄台,兄台當年處境,在下略知一二。可兄台的確是能臣幹吏,兄台在鬆蕃、雅安、西昌一帶,清理倉場,雷厲風行,立竿見影,為國庫挽回了不少損失;監察湖廣道,沒冤枉過任何一位官員,亦沒重處過誰,把握得非常有分寸,並受到先帝嘉獎;在永嘉沙城鹽場,為先帝賺取大把銀子,更為永嘉百姓締造福祉,奠定了十數萬百姓,從此過上好日子之基礎。百姓感恩戴德,贈送萬民傘,刻石永記,這可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精彩待續,敬請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