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4:時光荏苒闔家喜事連連(3 / 3)

他將自己釀出來的酒,送了十壇給京城的王太親家,隻是不打鄢公酒的旗號,讓老太爺品嚐。老太爺品嚐後,出五十兩銀子一壇,每年都給他訂五十壇,運到京城王侍郎府上便交錢。盡管打的是正宗郴州土酒牌子,還是讓京城有關人士,喝出了比鄢公酒還純正的味道。

鄢五爺每年都給王老太爺多送十壇酒去,但絕不收那十壇酒的銀兩,說是孝敬老太爺的。王老太爺亦樂嗬嗬地笑納。

從隆慶三年到萬曆元年,五六年時間,鄢府年年都有喜事,五個孩子,年年都給鄢府添新丁,不是這個就是那個,有時候還一下子就添二三個。子龍還生下一對龍鳳胎。也許是家族遺傳,自子龍生下龍鳳胎後,子鳳亦生了一對雙棒,樂得段家在郴州城裏,一連唱了三天大戲,宴請周圍街坊與親朋。

鄢懋卿時常感激老天對他的眷顧,他覺得這些福報,都是老天爺對他的厚愛,亦是他做人做事的最好回報。他總是覺得,好人還是真有好報的,倘若還在朝堂上行走,也許家庭便不會如此幸福。真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人生一世,有了這些幸福便足夠,夫複何求?!

鄢懋卿的成績亦很顯著,段天龍在得了一雙兒女後考中了進士,隻是,他回郴州後,到郴州的書院掛了個名,然後以郴州書院名義進京考試。這亦是鄢懋卿告訴他的,說他必須這麼做,不然就考不中進士。

他是在子鳳要生孩子的前幾個月,才回到郴州的,回去後,在郴州書院掛了個名,便自己根據嶽父大人教導的方法,刻苦學習。工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考中進士,並分配在行人司,做了八品行人。

考舉人秀才,是地方組織考試,師承學派問題不大,要進京考進士,那就不同了。後來,有很多學生都用這個辦法,考取了功名。從段天龍考中舉人開始算起,後來就年年都有學生考上舉人秀才,還有人考上了武舉人,武秀才。這在當地,的確是一樁了不起的大事。

但鄢懋卿告誡學生,不炫耀,不說出師門,盡量低調。就像段天龍一樣,倘若要進京考進士,得回到當地掛一個書院的名,必須要得到當地書院保舉證明,否則,就幹脆不要去花費那些盤費與精力。

後來,好多學生真的考取了功名,但都對師承何門諱莫如深。這是恩師的教誨,不是背叛師門。他們堅信這一點,隻要不說出師承何門,恩師就不會怪罪他們。

鄢懋卿的良苦用心,終於得到了回報。雖然遠處的人不知道,但近處的人都知道,每次那些考中秀才、舉人甚至進士的學生,都要來看望他,每次前來,都要帶很多的禮物,還要放很多的炮竹。

這是很多書院都無法得到的殊榮,由於鄢懋卿特殊的身份,郴州的方誌上從來不記這一筆,他們覺得這是一個恥辱,記下了,那就在曆史上說不清楚了。寧肯後人不知道郴州曾經有個這樣一個“貪官”居住過,亦不能為郴州人臉上摸黑。數年時間,在曆史的長河裏卻非常短暫,在後來的數百年裏,人們想要憑借口口相傳,記住一段故事,亦實在太難。

落霞山莊,成為當地喜慶之地,受到很多人之無限尊崇。還有人說,黃昏時,可以看到晚霞,在山莊上空久久不落,就像佛光普照一般。夜晚裏,能看到文曲星在山莊上空打轉。傳得有板有眼兒,神乎其神。

(精彩待續,敬請等待)

17·2·85:萬曆朝堂叔大獨攬朝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