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洛杉磯醫生的嚐試一樣,拜登所發起的“登月計劃”也期望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力來擊敗“螃蟹”。
過去,癌症患者通常要忍受高劑量的化療和放療,這些療法難分敵我,通常會導致人體免疫係統癱瘓。
“癌症登月計劃”則讓免疫係統變得更聰明,如精確製導的導彈一樣,定位並擊潰試圖逃逸的癌細胞。
在傳統原創藥物開發中,從實驗室到藥櫃平均要花費12年時間,約要投入10億美元、700多萬個小時、6587個實驗和423個研究者,最後才能得到1種藥物。
而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這一篩選過程有望被縮短到一周。
目前全世界有超過7000種癌症新藥正處於研發階段,幾百年來一直空空如也的癌症藥庫正不斷被新藥填滿。
團隊中包含四十二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已經成功做到每半年更新一次診斷治療指南。
我們在黑暗中奮力奔跑,期待在這個時代找到出口。
三
沒人能預測擊敗癌症的時間,在光明到來之前,我們依舊是生活在“螃蟹”陰影下的戰栗居民。
在中國,與癌症的鬥爭尤為艱難。中國與美國之間在可用藥物上有至少3~5年的差距,某些靶向藥美國已經有了第三代,但在中國隻能合法買到第一代藥物。
不少在中國已無藥可用的患者不惜花上數十倍的治療費用前往海外賭最後的生存機會。
美國也曾經是魏則西心中癌症治療的最後希望。他在知乎上寫道:“也許我還能中1000萬呢,到時候直接到MD安德森治療。”
目前,位於美國休斯敦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已收治了上百名中國患者。由於采取預約製,醫院的候診大廳和走廊顯得空空蕩蕩,隻有醫務人員忙進忙出。
在癌症中心,每個化療病人都可以享受一個單間,醫生會有針對性地選擇最有效的止吐藥以避免這一化療常見副作用。
而在中國,醫生因為缺少選擇隻能鼓勵不斷嘔吐的病人堅持下去,直到病人耗盡精力。
2016年,美國癌症治療的臨床試驗數量達十萬項,為中國的五倍。一些目前沒有很好治療方法的腫瘤患者或許可從試驗中獲益。
這裏已經是人類對抗癌症的最前沿陣地。也隻有在這裏,人類才會明白自己的孱弱和無助。
最悲哀的論調稱,癌症是不可戰勝的,因為癌症與生俱來,糾纏在成長與進化之中,是無法割舍的原罪。
樂觀的科學家則把視線投向更高層次的進化,比如將人與機械合體,把記憶上傳網絡,或者幹脆將解決出路交給人工智能去思索。
然而,無論是悲觀還是樂觀,聲音總被這個時代的喧囂淹沒。
許許多多人依舊渾渾噩噩地過著人生,猝不及防遭遇“螃蟹”。
我們丈量著學區房的尺寸,討論著朝鮮導彈的指向,熱議著股票的起伏和明星們的心情,卻總是忽略什麼才是這個時代的終極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