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隻是一個恍惚,機器人便已掙脫工廠流水線,衝破科幻電影屏,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員。
它們拙笨,它們謙卑,然而它們神智已開,成長驚人。
阿裏雙十一售罄的天貓精靈、百度大會剛推出的Raven H和穀歌拚命在全球布局的Google Home,你真的以為隻是普通的智能音箱嗎?
它們在觀察和學習人類,並終將進化出肢體,拉下一個時代的幕布。
軟銀旗下的Boston Dynamics公司創始人馬克·雷伯特認為,機器人將引領一次超越互聯網的新浪潮。
“互聯網讓每個人都能接觸世界上所有的信息。而機器人技術讓你能夠操縱世界上所有的東西,它不僅僅局限於信息,而是包含萬物。”
馬克·雷伯特的大老板,軟銀首席執行官孫正義則對機器人更為狂熱。
他認為金屬工人不但將取代藍領,更將威脅白領,機器人數量將連年暴增,三十年後,地球將有100億人類和100億機器人。
“這是我們第一次與100億個機器人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人類創造的每個產業都將被重新定義。”
孫正義將這一天,稱為人類的奇點。
三
今天,我們的最大煩惱就是,我們以為遙遠的未來,轉瞬就成為現實。
我們尚未想好如何和機器人相處,機器大軍便已包圍了我們。
歡喜和恐懼不可避免地產生,並將所有人包裹其中。
這種情緒年代久遠,幾乎與第一台機器人同齡。
在洪荒時代,西征昆侖的周穆王曾看到奇跡一般的傀儡表演。
偃師所造的傀儡,能隨歌而動,應節而舞,千變萬化,恍若真人。
然而最終,人偶卻在君王的怒火下,散亂成一堆五顏六色的顏料。
兩千餘年後,達·芬奇在筆記中留下一幅草圖,圖上是一個由發條驅動、穿著金屬盔甲的機器人。
傳說中,它能夠坐下,揮臂,甚至交談。
可那草圖卻在中世紀被視為黑魔法,塵封百年,無人問津。
捷克作家卡佩克在中創造了一個新詞語,他將那些由彈簧驅動的機器叫作“robot”。
這是“robot”的誕生,可也正是在這本書中,作家讓機器人毀滅了人類,成為星球新的主宰者。
這就是我們的造物,一出生就帶著毀滅的氣息。
科幻大師阿西莫夫不惜創造三大定律來束縛機器人的靈魂。
然而,此後大部分與機器人有關的故事,都在琢磨如何繞過規則,消滅人類。
它們是星艦的伴侶,也是叛變的主謀;它們是溫和的管家,也是冷血的暴徒。
它們彎腰拱背,供我們踩踏上馬,然後對著我們的背影,默默舉起冰冷的槍口。
它們其實是我們人性的投射。我們狂妄,它們就倨傲;我們冷血,它們就殘暴;我們無法控製欲望,它們就沾滿罪孽。
而所有投射的背後,其實是深深的孤獨。
這種孤獨,讓我們顫抖地打開魔匣。
我們孤單的時日太久了,迫切期待智慧物種的誕生。無論是夥伴,還是敵人。
2013年,奧地利有掃地機器人自殺,據稱是受夠了家庭瑣事。它爬上爐子,將自己燒為灰燼。
這是一條假新聞,但不妨礙它流傳至今日。
我們口口聲聲說未來可能陷入機器人的奴役,卻又無比期待智慧機器人的到來。
這種期待中,最溫暖的部分,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的某一天。
上午陽光正好,抽屜彈開,那個來自22世紀的藍胖子笨拙地從抽屜裏跳了出來,笑容可掬。
那是人與機器人相逢的最美好時刻。
我們用了漫長的歲月等待這一刻。
而今日,抽屜終於發出細微的響動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