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史冊上,我們離星際遠征的傳奇節點,到底隔了多少行文字?
一
1972年12月7日,在距離地球45000千米的“阿波羅17號”飛船上,宇航員舉起了一台擁有80毫米鏡頭的哈蘇照相機。
在靜寂的宇宙中,地球安靜秀美,如同一顆藍色彈珠。這張照片配上張小龍的背影,就是我們微信的歡迎界麵。
這是人類最後一次遠距離拍攝地球,在此後漫長的四十五年內,總計550名宇航員飛天,但活動空間僅限於緊貼地球的薄薄一層太空。
他們在近地軌道中執行工作,更遠處的宇宙是漆黑的禁區。
沒人知道星際大航海時代何時來臨。地球的大氣穹頂,似乎就是我們人生舞台的上限。
然而,總有人不甘於此。“阿波羅17號”發射前一年,一個名叫埃隆·馬斯克的嬰兒在南非出生。
童年時,他隨嚴苛冷漠的父親在郊區木屋生活。在學校受盡侮辱後,他時常抱膝躲在一隅,幻想移民遙遠星球。
長大後,他漂洋過海,求學美國,很快成為全美最知名的創業者和青年富豪。
然而,他發現,精英們都在討論互聯網、金融海嘯和維多利亞名模,沒人再向星空投去野性的目光。
曾改變幾個時代的阿波羅登月和星球大戰,忽然遙遠得就像前塵舊夢。
這讓他鬱鬱難歡。
在賭城拉斯維加斯,公司高管們狂歡慶祝,他躲在咖啡廳裏讀一本晦澀的火箭手冊。手冊是蘇聯時期的,古老得有些發黴。
2001年,他意外遇到了一個民間組織“火星學會”。
學會辦了一場籌款晚宴,馬斯克不請自來,並送上一張5000美元的支票。
晚宴上,會員介紹了一個項目:讓一架關著老鼠的太空艙圍繞地球軌道旋轉,以此模擬火星重力環境。
馬斯克則想更進一步,他想把這些老鼠真的運往火星,並且有去有回,老鼠可以在星際旅途中繁衍。
和馬斯克一起創辦易貝網的朋友顯然已跟不上他的腦洞。他們送了馬斯克一大塊瑞士奶酪,調侃稱那些遠航的老鼠“要靠很多很多奶酪才能活著回來”。
火星學會已裝不下馬斯克的夢想。他成立了自己的火星生命基金會,希望喚醒人們遠征星空的野心。
基金會專家將老鼠計劃升級為“火星綠洲”。
根據計劃,馬斯克須購買一枚火箭,將一個機械溫室發射到火星上去。
機械溫室將采集火星岩屑或土壤以培育植物,這樣就能在火星上製造第一口氧氣。
這一切都讓馬斯克癡迷,他準備用視頻直播火星植物的長勢,並向全美青少年發放同類幼苗,讓大家一同播種,然後比較兩個星球植物的生長速度。
“火星上將會有生物存在,而且是我們送到那兒的。我們希望告訴千千萬萬的少年,那裏並不可怕。這樣一來,他們可能會開始考慮‘也許我們可以去火星’。”
馬斯克計劃投入2000萬~3000萬美元完成這一計劃。然而,僅發射一項,就可能超出預算。
於是,當年30歲的馬斯克決定前往俄羅斯搞幾枚老舊洲際彈道導彈,用作運載火箭。
二
2001年深秋,馬斯克飛往莫斯科,星際大航海的夢想微弱如螢火。
出行前,大學好友雷西讓馬斯克看了一係列火箭爆炸視頻,並組織同學分批與之談心,希望能讓老友冷靜。
然而,一切都無法阻止馬斯克。雷西無奈隨行照看。
在此後的四個月內,他們奔波於莫斯科街巷,在間諜和掮客的引薦下會見不同勢力。
會見按照俄羅斯習俗進行,多安排在中午11點。
慵懶的俄羅斯大佬們在辦公室一邊享用著三明治和香腸,一邊漫不經心地閑扯。
馬斯克焦慮難安,但大佬們渾不在意。三明治之後,是咖啡、雪茄和伏特加。
當辦公桌終於清空,他們才似笑非笑地問馬斯克:“你們要買什麼來著?”
類似的會麵在戲謬氛圍下重複上演。在戰鬥民族的火箭專家眼中,馬斯克等人不過是無知青年。
最後一次會麵在莫斯科市中心的一棟古老大樓內進行。
馬斯克入鄉隨俗,賓主推杯換盞,伏特加鯨吞牛飲。
借助酒意,馬斯克開門見山,詢問導彈價格。對方回答:“每枚800萬美元。”
馬斯克還價說800萬兩枚。現場一片哄笑聲,有人說:“小夥子,別鬧了,你有那麼多錢嗎?”
馬斯克終於明白,俄羅斯人並無誠意做這筆買賣,或者隻想狠敲他一筆。
他們鬱悶而歸,走出大樓後直接叫車前往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