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性空”的思想就是教導大家要正確地麵對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存在規律,遵循著這種規律去做事,才能夠心想事成。
大家可以看看《三國演義》。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雖然是站在蜀漢的角度來品評,塑造了一係列平麵人物,被曆代學者詬病為“狀諸葛多智而近妖”。但是其中所反映的“人性”還是很有價值的。劉備這樣一個寄人籬下,東奔西突的末代皇孫,憑什麼可以坐擁三分天下,一壁江山呢?為什麼他可以將臥龍、鳳雛統統收歸門下,為什麼曹操曲意奉承而不得的關羽,卻那麼忠心於劉備呢?他求賢若渴,尊重人才的心是真誠的,行動是謙卑的,因而可以使人才徹底感服。
古話說:“君子假借於物。”你想要辦成事情,就要學會假借。假借什麼呢?借你事業成功的因緣。借人才,借環境,借輿論,借市場等等。一個光杆司令是不能夠成事的。就像一堆亂石,一堆雜木,放在平地上是不會動的。當你改變它們的外形,使它們變成圓石和圓木的時候,稍一推動,它們自然就滾起來了;又或者借助推車、汽車來運載它們,也就能夠到達你所想要到達的地方。具體到我們創辦公司,就應該要創立一種製度,製度背後是文化因素的推動,然後借由這種製度來使員工良好地實施起來,這就是“假借於物”的道理。
聯合國WHO組織曾經公布人類的健康準則,僅僅四點而已。分別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道德健康”,但是我們常常隻能理解第一點。我們不妨問問自己,自己的心靈是否真正快樂?我們能夠適應這個社會嗎?我們是否具有健康、積極的道德準則,符合普遍的道德律令呢?
我在講課的時候,佛法本身講得很少,更多的是用生活中簡單的例子來闡釋佛法對我們的啟示。不要覺得佛法高深難解,實際上,運用於生活中的佛法,可以是非常簡單的。看書就看書,寫文章就寫文章,一心一意,不起雜念,這就是修行。
人們往往受名利的驅策,所思所行充滿了分別計較。對待身邊的朋友,有錢就去巴結,沒有錢就瞧不起人家,這種分別心多麼重啊!佛教常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佛性。”也就是說,在人性的角度上看,無論是董事長還是打掃廁所的清潔工,都是平等的。隻不過分工不同罷了。
其實不用說人,就是山河樹木也都是和我們一樣平等的。《華嚴經》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三千大千世界可以容納在一粒芥子之中,一粒芥子也可以成為一個華藏世界。宇宙中的“大”和“小”從來都隻是對比的關係。
我們看看宇宙的場景。一百米、一千米、一萬米、十萬米……,我們慢慢消失,城市慢慢消失,直到地球都成為一粒塵埃,在宇宙中隻見到無數光點。這個時候,你問問自己“我是誰”?你還會用分別心來對待萬物、對待眾生嗎?
如果我們不斷地放大一片樹葉,我們看到的是什麼?細胞、細胞核、染色體……我們看到了核子和電子的運行。這副圖景和宇宙中的星雲圖像不像呢?
你說,稍微有一點成就就值得驕傲嗎?生命的廣度和深度是無法想象的。《阿彌陀經》說,從我們的世界到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要經過十萬億個國土。這既可以說是無量劫的時空,也可以說僅僅是一個指甲蓋的距離。因為小和大都是相對於個體而不斷變化的。
“空性”的思想,是要我們打破事物的表象,探求其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