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一直燒了好幾天,直到一場暴雨來到,火才漸趨熄滅。雖然這場大火把來勢洶洶的法軍趕出了莫斯科,但是全城著火麵積有3/4,莫斯科全城的古代建築、古物、園林幾乎都在火中化為灰燼,莫斯科原有3萬幢房屋,火後僅剩下不到5000幢,在大火中被燒死和燒傷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在灰燼中隨處都能找到屍體。
那這場火究竟是誰放的呢?是人為還是意外呢?拿破侖認為,莫斯科總督羅斯托普金蓄意計劃和實施了這場縱火行動。因為有法軍看到,當他們打算救火的時候忽然發現,羅斯托普金早已經把一切消防水龍和滅火器具都運走了。而且,意外著火的話應該是一個地點,可這次是全城多處起火,所以肯定是有計劃、有預謀的。據說,對於拿破侖的這種說法,羅斯托普金本人也承認是他親自下令放火燒城的。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庫圖佐夫才是真正的“縱火犯”。當時,庫圖佐夫已經撤出了莫斯科,但他怎麼會讓法軍舒舒服服地住進莫斯科呢?於是,等法軍進城安頓好一切後,他便放了一把大火,連法軍帶他們的物資都化為灰燼。那些看似趁火打劫的農民實際上就是縱火的人,他們中一大部分都是被沙皇赦免出獄的死刑犯,為了立功,他們樂於執行這道命令。
對於上麵這種俄國人自己放火的說法,俄國人也很讚同,因為他們覺得,這次大火雖然燒掉了莫斯科,但這卻是一次勇敢的“焦土政策”,大火要向全世界宣告,俄國與法國勢不兩立,將要不惜一切代價抵禦異族的入侵。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場大火的責任應當由法國士兵來負。因為他們進駐莫斯科後,曾經肆意掠奪,大火可能就是他們進入居民房中,點起蠟燭、火把或者柴草用以照明所燃起來的。因為莫斯科城始建於1156年,當時它地處森林茂密的東歐平原,數百年來人們習慣以木結構為城市建築的骨幹,所以莫斯科還被人稱作“木屋市”。這種建築風格一直延續著,直到17世紀末,全城除了克裏姆林宮等少數石建築,木屋仍比比皆是,就連沙皇的其他宮殿也保持著傳統的木結構風格。但是,法國士兵並不了解這種建築特色,所以他們無意中點燃了整個城市。就連俄國文學大師托爾斯泰也同意這種說法,在他的《戰爭與和平》中對莫斯科大火原因的描述中就寫道,這場大火是一場法國士兵喝醉後不慎釀成的災難。
現在看來,是誰點燃了莫斯科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場大火直接導致了拿破侖帝國的衰亡,它改變了歐洲的曆史,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