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為何被英軍焚燒?
1814年春季,美英第二次戰爭期間,英國羅伯特·羅斯將軍指揮的一支英軍,順利地闖入美國的首都華盛頓,然後在華盛頓大肆破壞,許多建築物都未能幸免,幾乎全部被燒毀。美英第二次戰爭中,美國在天時、地利、人和上占了絕對優勢,英軍在戰場上連連失敗,被迫求和。是什麼原因導致美國華盛頓遭受如此浩劫呢?眾多的曆史學家想要找到答案,但是因為當時留下的資料不全,到現在為止,史學家也沒有給出一個統一的結論。
一些曆史研究者認為,當時,英國的主要計劃就是壓製美國,所以才會在1814年火燒華盛頓,而且這種做法的確打擊了美國。
第二次美英戰爭期間,英軍兵分三路進攻美國,一支規模比較小的海陸兩棲部隊,在羅伯特·羅斯將軍的指揮下,從百慕大登船起航,在切薩皮克灣地區詐攻,破壞沿岸城鎮和軍事設施,虎視眈眈地注視著華盛頓和馬爾的摩市。其餘兩支都是陸軍,沿著不同的路線前進。力量最強大的陸軍是由一萬多名官兵組成的,他們從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出發,沿著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布爾果因將軍經過的路線前進;另一支陸軍在牙買加集結出發,進攻新奧爾良並圍攻西部美軍。
兩棲部隊在向既定目標發動進攻中,采取了相對有效的戰略戰術。1814年6月,當其餘兩支大部隊在加拿大集結的時候,他們已經從百慕大起航,向切薩皮克灣進發。8月下旬,這支部隊就在海軍中將亞曆山大·柯克蘭因爵士和海軍上將喬治·科伯恩的具體指揮下,在帕塔克森特河口的馬裏蘭登陸,直接威脅到華盛頓。
美國方麵立刻派遣一支炮艇分隊,逆流而上,打算保衛首都華盛頓。但是,當英軍攻入美軍被英軍狠狠咬住時,司令官卻怕成為俘虜下令解散了炮艇分隊。這個司令官的做法真是讓人哭笑不得,作為一名司令官怎麼可以輕易地不戰而逃呢?
眾所周知,這位司令官就是在美國已經臭名遠揚的威廉·溫德。他原是巴爾的摩的一名律師,之後參加了美英戰爭並迅速晉升為將軍。在對加拿大作戰時,他就被英軍俘虜過,之後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又被釋放了。現在英軍攻占華盛頓的郊區並直逼華盛頓時,他帶領著一支由民兵和臨時征招來的士兵組成的雜牌軍,不戰而退。逃亡到鄉下的麥迪遜總統與其他政府官員都看到溫德像喪家之犬似的逃跑的場景,溫德那支不到7000人的隊伍幾乎一槍沒放,士兵們見到英軍後調頭就跑,狼狽至極。
1814年8月24日黃昏時分,英軍順利進入美國首都華盛頓,他們點起大火,大部分公共建築都在這場大火中化為灰燼。在英軍士兵點燃白宮之前,海軍上將科伯恩還撿起了一頂麥迪遜總統的帽子當作紀念品,同時還得意洋洋地享用本是為麥迪遜總統和夫人準備好的晚餐。
由此來看,英軍焚燒華盛頓是戰略部署的必然結果,要結束英美之間的激烈戰爭,當然要以某一方的失敗為前提,現在美國作戰失誤,那麼失敗方必然是美國。不過,對此說法,一些人提出了新的見解,其中最著名的說法是由美國軍事史學家詹姆斯·查思和卡爾布·卡爾提出的。
美國麥迪遜總統等人錯誤地估計了自己軍隊的戰鬥力,同時又小看了英軍發動突襲的能力。事實上,所有人都為美國指揮官的嚴重失職而感到不可思議。麥迪遜總統也是一位傑出的人物,他與其他開國元勳一樣,有著強大的自信,他覺得英國的士兵怎麼可能比得上美國的自由戰士,英國的士兵都是花錢雇傭的職業兵,而美軍士兵都是心懷美好理想,為自由而戰,為祖國解放而戰的,每個人都會把勝利作為最終目標。但是,他失望了,英軍進攻時那令人恐怖的驚人速度與美軍不顧羞恥的逃跑形成了鮮明對比。最後致使麥迪遜也隻能舍棄白宮,逃亡到鄉下。
卡爾布·卡爾等人還提出,美國首都華盛頓被焚是永遠載入美國史冊的恥辱一頁,這個時刻有著重要的紀念意義,它讓每個美國人清醒過來,以前那種憑借地理優勢苟且存活的思想的確要丟棄了。獨立戰爭以後,美國人真的放鬆了,他們憑著地理上得天獨厚的優勢,一片汪洋大海使他們得以遠離戰亂紛紛的歐洲。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鬆懈了。
俗話說“大意失荊州”,18世紀末和l9世紀初,英國、法國就開始侵擾美國,但是美國並沒有重視,他們覺得隔著大西洋,美國固若金湯。直到英國對美宣戰時,一些“武裝中立”的政策才出現,美國開始創建海軍部,進行戰艦的研製和海軍陸戰隊的重建等。
從以上的資料來看,英軍火燒華盛頓的真實原因仍然若即若離。看來,平安時居安思危,危險時沉著冷靜、用人得當,這樣才有可能應對未來發生的任何威脅和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