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鐵盧戰役揭秘
“滑鐵盧”是背運、失敗的代稱,拿破侖兵敗滑鐵盧,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到底,滑鐵盧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不妨一起回顧下這段曆史。
拿破侖被人稱為奇跡的創造者,他是法國近代資產階級軍事家、政治家、數學家,他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侖時刻想著稱霸歐洲,在整個歐洲大陸上,隻有俄國沒有被他控製,於是1812年他率領的57萬大軍遠征俄國。
可是,這次戰爭卻讓法軍元氣大傷。俄國等國家組成的同盟軍在1814年3月的反攻戰爭中占領了巴黎,1814年4月13日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身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的拿破侖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厄爾巴島。拿破侖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隻局限在那個小島上,他在小島上時刻觀察著法國的政治形勢,伺機反撲。
1815年春,拿破侖逃出小島,回到巴黎,打算東山再起,而且因以前的政治基礎,他很快再次掌控了整個法國政權。這個消息傳出去後,可嚇壞了歐洲各國君主,他們立即組成了反法同盟,目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打敗拿破侖。與此同時,拿破侖迅速部署防禦部隊及戰鬥大軍投入戰爭,預計在俄奧(俄國與奧地利)聯軍到達之前,先滅掉英普聯軍。但是,這次戰爭並沒有像戰略部署那樣向著勝利的方向發展,而是留下了讓人遺憾的著名滑鐵盧之戰,讓人不禁感歎,怎麼聰明一世的“戰神”拿破侖會敗得這樣慘呢?
拿破侖命令內伊元帥牽製英軍,但這位元帥卻猶豫不決,最後導致部署沒有順利實施。結果雙方進入了白熱化的戰爭,拿破侖又命令內伊元帥的手下戴爾隆軍團從弗拉斯內向普軍的側後方攻擊,與主力部隊形成前後夾擊的形勢。但是,戴爾隆對此命令理解含乎,錯誤調度,失掉先機,使這決定性的有力一擊遲到兩個小時。等戴爾隆明白過來,趕到正確地點時,又被沒弄清形勢的內伊元帥調開,這時的英軍已經在戴爾隆的炮火射程內了,但戴爾隆卻機械地執行了內伊元帥的調度,使英軍逃過了一劫。
6月18日中午,這個時間恐怕了解曆史的人都不能忘記,它就是拿破侖輝煌一生的終結點。隨著三聲炮響,滑鐵盧大戰的序幕拉開了。這場戰爭是世界戰爭史上令人矚目的一瞬,也是拿破侖戎馬生涯中的最後一戰。但是,這次令人驚心動魄又富有戲劇色彩的戰爭卻以拿破侖失敗告終,它讓法軍丟掉了就要到手的勝利,讓拿破侖遺憾終生。因此,其中的許多微妙因素讓人充滿疑問。
這次戰爭以法國騎兵打先鋒,不過防守的英軍頑強抵抗,用最猛烈的火力把法國騎兵壓製住。這一戰打了整整一個下午,戰火一刻也沒停息,雙方損失都很嚴重,哪一方都沒有了控製戰局的力量。黃昏時分,拿破侖率領自己的近衛軍再次向英軍發起猛攻,就在這個危急時刻,英軍的援軍趕到了,但拿破侖一直確信在英軍援軍之前就會趕到的法軍格魯希元帥的部隊並沒有到達,於是,戰勢逆轉,英軍迅速發動了總攻。
法國近衛軍在拚死抵抗的時候也慢慢撤退,這時的拿破侖也已經從車上下來,騎馬向後撤退。他心裏明白,自己已經陷入絕境,雖然一度想挽回敗局,但現在戰場上已經屍橫遍野,而俄奧聯軍即將攻入法國邊境,現實已經擺在眼前了。拿破侖隻好被迫宣布了退位,開始流亡,滑鐵盧之戰以法軍失敗告終。
滑鐵盧之戰引起了許多史學家和軍事評論家的興趣,拿破侖曾經說:“這是命中注定的,因為即使原因再複雜,那場戰鬥的勝利者也應該是我,結果我卻輸了。”難道真的有神靈,冥冥之中注定了法軍在這場戰爭中的失敗,讓拿破侖輝煌的一生以無奈告終?
有些人覺得,格魯希元帥的緩慢增援導致了法軍的失敗。當時,拿破侖帶領著7.2萬人的軍隊,而英軍也隻有7萬多,雙方幾乎是實力相當,不相上下。當戰爭進入膠著狀態後,誰的援軍先到,誰就會勝券在握。結果英軍的援軍到了,格魯希元帥卻不見蹤影。
還有些人認為,失敗的根本原因應該從更早些時候分析,如果這次戰爭都按照拿破侖的最初部署去做的話,法軍就會早早地結束戰鬥並取得勝利。但是,部署在實施的時候卻出現了種種的失誤,特別是之後拿破侖在調兵時也存在著嚴重失誤,他的身邊又缺少原來那些驍勇善戰、配合默契的將領。當時,與他配合默契的老部下達烏被圍困在漢堡中,繆拉在那不勒斯沒有迅速趕回的充分時間,馬塞納也陷入了西班牙的戰爭中……拿破侖雖然有無數的得力部將,但就在關鍵的時刻卻都不能趕來參戰,現在想來,這真是一場充滿悲劇的戰爭呀!
還有人說,當時的天氣也對拿破侖十分不利。總之,許多微妙的因素疊加在一起,讓戰無不勝的拿破侖在他熟悉的戰場上吃了敗仗。雖然人們現在還在追尋導致拿破侖兵敗滑鐵盧的根本原因,但至今也沒有得出一個確切的結論。大概這其中的原因不是一兩句就可以解釋清的吧,我們隻能把它當作一樁疑案一起來探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