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有人報告了日本艦隊正在駛近夏威夷的情報,羅斯福的顧問班子提出了三條建議:一是通知太平洋艦隊做好應戰準備,這樣的話,日本就不可能成功;二是向全世界公布日本特遣艦隊已經駛近,迫使日本艦隊調頭退回;三是按兵不動,靜觀事態發展。羅斯福在思考後選擇了第三種,當時他覺得太平洋艦隊不能夠抵抗日本人的進攻,而且這樣可以刺激孤立主義勢力的神經。所以,羅斯福並沒有把情報告知太平洋艦隊,最終使日本成功偷襲珍珠港。

在事件發生前,美國高層曾經下達過一係列奇怪的命令。太平洋艦隊中的船艦及一批軍事素質好的士兵被成批調到了大西洋艦隊,雖然這遭到指揮官金梅爾的反對,而且他曾經向上級強調太平洋艦隊的重要性,但並沒有得到作戰部長的理會。更奇怪的是,當日本飛機對珍珠港狂轟濫炸時,太平洋艦隊的主力——3艘航空母艦恰巧全部外出,因此躲過劫難。此外,在珍珠港事件發生的前一兩個月,美國紅十字會和美軍後勤醫療部隊就曾經向珍珠港進行過非常規的人員和儲備物資緊急調動。而這批額外補給,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的急救工作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綜合上麵的種種疑點,人們覺得,這次珍珠港突襲事件,隻是羅斯福借日本人的野心對美國民眾及全世界人民上演的一場“苦肉計”。除了美國的研究者外,就連發動偷襲的日本人似乎也相信這一說法,當然,日本人也許是為了推卸自己挑起戰爭的責任,才說美國為了參加“二戰”,利用並引誘自己發動了珍珠港事件。

關於這一事件,有人還提出另一種觀點,美國的中立政策讓英、蘇都很無奈,日本偷襲行動的電文,英國方麵早已經破譯,但是英國首相丘吉爾卻有意扣留了情報,他的目的就是使美國被迫參戰。對於這種說法,有人還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在日記中寫道,他得知了珍珠港要遭偷襲,並認為那是一個好消息!這種觀點聽起來有些合理。

不久前,美國的《洞察》雜誌又提出了一種更新奇的說法。他們認為,珍珠港事件是由蘇聯人一手打造的。當時蘇聯已經受到德軍從西邊的攻擊,因此很擔心日本從東線發動進攻,使自己陷入兩麵夾擊中,所以他們啟用了早已安插好的龐大間諜網,挑動日、美兩國開戰,挑起事端,促使美國被迫加入戰爭。

蘇聯在美國政府內部安插了一名高級特工,他就是指導美國“新政”的經濟學家、羅斯福總統最信任的經濟顧問之一——亨利·迪克斯特·懷特。有資料證明,懷特曾經從蘇聯高層那裏得到指令,負責向羅斯福提出大量針對日本的政策性建議,懷特建議美國政府對日本采取強硬政策,如鼓動美國敦促日本從中國撤軍,等等。這一政策招致了日本的憤怒,兩國的矛盾越來越激化,日本在氣急敗壞的情況下,發動了偷襲珍珠港的行動。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宣布參戰。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長崎、廣島投擲兩顆原子彈,為日本定下敗局,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因此結束。誰也不敢想象,假如日本當年不發動珍珠港的偷襲事件、美國不參戰,不知道“二戰”何時才能結束,也不知道戰爭結束後的世界會是怎樣的一番天地。因此,有人說,日本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美國借敵人的刀去殺敵,而蘇聯則坐收了漁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