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遇刺懸案

他一生都在為民族獨立、倡導和平而奮鬥,他在印度近代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一生都過著極其簡樸甚至清苦的聖徒般的生活。他就是現代印度的國父,被人們尊為“聖雄”的甘地。甘地是現代民族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他的“非暴力”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以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但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位一生都從事反對暴力運動的領導人卻死在了同胞暴力的槍口下。是誰謀殺了這位國父?難道其中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內幕嗎?

1869年10月2日,莫漢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於印度西部的波爾班達爾城,甘地的家族地位雖然不高,但在當地也還算是有些名望,從他的祖父開始就一直擔任著小土邦的帝萬(首相)。甘地小時候很內向,不善於與人交流,常常故意躲開別人鑽進書本中。不過,他的記憶力並不好,智力也一般,甚至連最簡單的乘法口訣都是花了很長時間才背會的。甘地讀完中學後,打算到英國留學,這個決定像引爆了一枚炸彈,引起了波爾班達爾的大騷亂。對於偏遠閉塞的波爾班達爾而言,這是違反教規的想法,於是,19歲的甘地不惜被開除種姓身份,毅然踏上求學之路。

甘地的求學路沒有想象中那麼順暢,因為他膽小害羞,不善於與人交流,身體又弱,再加上他那古怪的傳統服飾,常常被同學們譏笑。因為年輕人特有的虛榮心,甘地努力改變著自己的形象,他也曾經購買了禮服,學習禮儀與小提琴,他決心要成為一個真正的“英國式紳士”。不過,這些所謂的外在改變並沒有成功,因為他靦腆的性格還是沒有改變。於是,他開始提升自身修養,發奮讀書,這期間他大開眼界,接觸了大量歐洲先進思想,並獲得了律師資格。

1891年,22歲的甘地回到自己的國家,在孟買做了一名律師。不過,律師這個職業對他而言真的太不合適了,他靦腆的性格並沒有改變多少,第一次出庭時就頭重腳輕,心驚膽戰,一個字也說不出來。因此,他的律師生意越來越冷清,甚至經營不下去了。

1893年,一位朋友建議他去南非做律師,因為當時的南非種族歧視很猖獗,作為“有色人種”的印度人受盡歧視,他們坐車隻能坐三等車廂,乘馬車也隻能坐在車夫旁邊,就是去住旅館時也隻能躲進自己的房間吃飯,不能到餐廳和白人們一起進餐。當然,甘地身為“有色人種”,這種種族主義的無端歧視他也是經常遇到的,有一次他乘車時坐了頭等車廂,就在寒風刺骨的冬夜被一名警察扔到一個陌生的小站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甘地回到祖國,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為印度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中。甘地對英國殖民政府展開了“非暴力不合作”的運動,他一直發展著自己在南非時提出的“非暴力抵抗”思想。甘地為了吸引印度廣大農民參與民族運動,曾經腰間圍上土布,裸著上身,每天抽出半個小時親自紡紗織布;為了抗議英國殖民者在阿姆利則城屠殺上千名百姓的罪行,他又帶領著許多人進行絕食抗議;為了對英國政府的“食鹽專賣法”提出抗議,61歲的甘地率領79位門徒,步行400多公裏,到海邊舉行宗教洗禮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