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說法:避亂說。
從遺址出土的木簡中,我們了解到,性情悍勇的蘇毗人經常侵略精絕國,威脅著精絕國的安全。由此可以推想,這一片綠洲中曾經戰亂不斷,為了躲避戰亂,精絕人放棄了這片世代居住的綠洲,然後遷往其他的地方居住。這種想法很合情理,但是仔細分析,這種情況似乎也存在著很多難以解釋的漏洞。首先,如果是有組織的撤退,為什麼撤退的人們沒有帶走重要的官方文書呢?而且在遺址現場,根本就沒有發現戰亂後的白骨,也沒有戰爭遺留下來的斷戟殘劍。這裏出土的死屍,他們的表情都是安詳平靜的,還有很多陪葬物品。城市房屋遺址也是完整的,排列整齊,完全沒有被戰亂破壞的痕跡。總之,現場的一切完好,證實了造成精絕古國消失的原因並非是由於戰亂。
第二種說法:環境惡化說。
相當一部分史學家從環境的角度分析精絕國的毀滅,西域幹旱的氣候以及土地的沙漠化,經常造成河流的改道,甚至消失。如果人類要想生存繁衍下去,水資源是必不可缺的生命根源。那麼是否可以這樣猜想:如果養育精絕人的尼雅河水量減少,或者改變了流向;再有風沙幹擾了精絕人的生活,從而最終迫使精絕人離開了家園呢?
《漢書·西域傳》曾經這樣描述精絕人居住的地方:“澤地濕熱,難以履涉,蘆葦茂密,無複途徑。”尼雅河是當地沙漠地區唯一的一條中型河流,精絕國遺址則在河流的北邊,這條河是從昆侖山上流淌下來的,它孕育了古精絕國的輝煌。若是這條河流消失或者改道的話,對精絕人會造成致命的打擊。如果真是這樣,當時的精絕國確實無法生存。在出土的佉盧文木簡中,人們甚至可以看到精絕人的“環保措施”。“砍伐活樹,罰馬一匹;砍伐樹杈,罰牛一頭。”精絕國開始用法律手段保護樹木,可以想象到,在當時,精絕人便已經意識到樹木、水源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
從這裏也可以感受到精絕人生存的環境在逐步惡化,但是有學者提出,導致精絕人消失的不是環境惡化。因為影響水資源的因素主要有兩個:第一是河流的改道;第二是河的上遊出現了大規模的人群聚居,從而造成了河水的消耗。可至今為止,人類尚未在河的周圍發現其他民族聚集的痕跡,以及河流改道的痕跡。
精絕國文明的消失,不是因為戰亂,也不是因為環境的惡化,那麼精絕人為何會從他們世代居住的地方遷徙走呢?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精絕古國一夜之間從人間蒸發呢?
精絕國是西漢“絲綢之路”上的重地,它的輝煌是古代西域史上的一朵奇葩,然而這朵奇葩卻在一夜之間凋謝。直到今天,精絕國從人間蒸發之謎依然是曆史上難解的謎團。但正是它曾經的輝煌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學家,讓他們能夠滿懷熱情地投入到精絕古國的研究探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