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麼要放棄佩特拉城?

舉世聞名的佩特拉城是一座在岩石上雕鑿出來的城市,因為其城市的色彩而被稱為“玫瑰紅的城市”。據了解,佩特拉古城處於與世隔絕的深山峽穀中,位於海拔l000米以上的高山上,城市中的設施幾乎全部是在岩石上雕鑿出來的,周遭處處都是懸崖絕壁,其中有一座能容納2000多人的羅馬式露天劇場,它的舞台和觀眾席都是在岩石上雕鑿出來,巨岩山石渾然連成一體。這樣一座無比輝煌的城市被古羅馬人入主後,沒過多久卻又被拋棄。那麼,古羅馬人為什麼會將這樣一座城市白白地拋棄了呢?

據了解,佩特拉城遺址以岩石的色彩舉世聞名。這裏的岩石不隻呈紅色,還有淡藍、橘紅、黃色、紫色和綠色等各種顏色。“佩特拉”在古希臘語裏是“岩石”的意思,佩特拉城就是岩石之城。這個新的解釋取代了《聖經》中的“塞拉”一詞。

公元106年,古羅馬人接管了佩特拉城,這座與世隔絕的城市依然保持著它的繁華,但後來因為貿易路線的變化,佩特拉古城也就不再像以前那樣受人們重視了。最終,城市被它的新主人古羅馬人徹底地遺棄了。曾經的古城被遺忘在深山叢林之中,直到1812年,岩石中的古城才重新被人們發現。進入20世紀,這座被遺忘的古城成為了旅遊勝地,新興的旅遊業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利益。同時,古城也迎來了一支支的考古隊。

經過對佩特拉的石雕墓地和神廟認真地勘察之後,研究者們作出推測,他們認為佩特拉古城的建造融入了埃及、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古希臘、古羅馬等國家的建築風格,造就了這樣一座別具一格的城市。這座古城的文化包容性極強。佩特拉城內有很多的墓地,考古學家進入這座古城後,他們的注意力都被那些墓地吸引了,於是很多學者便將佩特拉城當作了一個巨大的墳場。在古代,統治者經常為自己修建豪華的墓地,這種記載並不少見。學者們猜測佩特拉城是君主為自己在深山中修建的一個墓城,這座城市可以在自己死後,供自己的靈魂享樂。

但是,這種觀點很快被人推翻。研究這座城市的考古學家們,他們將注意力放到了佩特拉人的生活方式上。考古學家們極力地尋找古羅馬人開鑿的商道痕跡,他們挖掘出城市的三個大市場,並借此想象當時城市的盛景:店鋪林立,商隊趕著駱駝,或者騎馬從城市中經過,一派車水馬龍。他們也研究城市當中的蓄水設施。這些設施是由納巴泰人開鑿建造的,裏麵有一個大蓄水池和一條水渠,水池收集雨水和泉水,然後通過水渠輸送到城市的中心。納巴泰人還在城市中安裝了很多的陶製輸水管,將收集到的水輸送到城市的各個角落。羅馬帝國將佩特拉城吞並以後,他們進一步改進了納巴泰人的供水設施。

據學者們的估計,在佩特拉古城的全盛時期,全城人口高達3萬。在當時,佩特拉城的城市規模已經遠遠勝過了當時歐洲各國的城市。而城市中大多數的建築物都是用岩石雕鑿出來的,隨著古羅馬人將城市遺棄和時間的推移,佩特拉逐漸成為曆史的廢墟,被深山的千年風沙所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