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姬陵藝術流派的大爭論

在印度北方邦西南部的亞格拉市郊區,據首都新德裏195千米處,有一座舉世聞名、輝煌無比的雄偉建築,它就是印度文化的代表、世界七大建築奇跡之一的泰姬陵。不過曆史上沒有記錄泰姬陵的建造者是誰,於是學者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據了解,泰姬陵是沙·傑罕王和其王妃的陵墓。泰姬陵占地麵積為17萬平方米,陵墓四周砌有長為576米、寬為293米的紅砂石圍牆,陵園結構為橢圓形。陵園大門前是一處水渠,兩側種植著象征生命和死亡的果樹,周邊還種植著高大的柏樹。在陵園的中心處,有一個“十”字形的中心水池。皇陵上下左右都是按照對稱軸均勻對稱的格局建造的,中央圓頂高62米,令人忍不住讚歎。陵墓的四周建有四座高約41米的尖塔,塔與塔之間聳立著不同的墓碑,上麵鑲滿35種不同類型的寶石。從泰姬陵的大門到陵墓,有一條紅石鋪成的通道,大門也是紅岩所建,高有2米,分為2層,門的兩側各有11個典型的白色圓錐形小塔。從大門順著通道可直達沙·傑罕王和其王妃的墓室,墓室裏放置著他們的石棺。

泰姬陵給人類留下很多未解之謎,學者們對泰姬陵的爭議頗多,主要是關於這座陵墓的設計者和藝術風格流派的爭執,為此產生了三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陵墓的建造者是波斯人。《大英百科全書》的作者認為,沙·傑罕國王是泰姬陵的建造者,設計這座皇陵的是波斯人烏斯泰德·伊薩,並表示印度人根本沒有參與陵墓的建造和設計。

第二種說法認為,泰姬陵是“歐亞文化的結合”,是東西文化交流的產物。英國牛津學派的印度史學家史密斯堅持這一觀點,他認為泰姬陵是“歐洲和亞洲天才結合的產物”。歐洲文化複興時期的一些建築大師,如意大利的吉埃洛米莫·維洛內奧、法國的奧斯汀·德·博爾,他們都曾參與了陵墓的設計和建造,建築風格上也因此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第三種說法則堅持,“主體藝術印度說”。極力維護這一觀點的是印度著名史學家馬宗達。他認為,從建築風格上看,泰姬陵的建築顯然受到了古印度蘇爾王朝舍爾沙陵墓的影響,以及莫臥兒胡馬雍陵墓的影響。從建築材料上看,陵墓用的是純白大理石,這一材料和它的使用方法在西印度的拉傑普特藝術中就開始使用。此外,在莫臥兒時代,印度就已經對外開放,東西文化的交流日漸深入,泰姬陵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這也不足以為奇。總而言之,他認為,研究泰姬陵不可忽略印度自身的因素。

持這三種觀點的學者們針鋒相對,互不相讓,但不論它出自誰的設計,我們都不可否認泰姬陵的價值。泰姬陵是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跡,是一座偉大輝煌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