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於世的哲學家(2 / 2)

蘇格拉底認識到雅典民主製的局限——由於人們的決策往往建立在個人的感覺和情緒之上,所以人民的決定不一定都合乎理性,他們很可能會意氣用事,這樣就不能產生真正的正義和民主。因此,他反對雅典的“無限民主”和“直接民主”,堅持主張“精英民主”。他認為,一個國家應該由那些“有智慧和學識的人”來管理。他的這種思想雖然違背當時雅典的民主政治,但並未因此受到責難,因為當時的雅典人人都有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然而,到了公元前5世紀末,雅典民主政治遭到兩次顛覆,雅典民主派人士對反民主思想越來越恐懼,兩次挫折也打擊了他們與反民主思想抗衡的信心。最後幹脆用最極端的方式來消滅對手,繼而上演了蘇格拉底被毒死這一幕慘劇。

盡管這些都是後人的分析,但也不無道理,畢竟蘇格拉底的思想確實與當時雅典的民主政治相違背,他的民主思想已經遠遠超越了古希臘的民主思想的理論。因此,當時的絕大多數人還無法理解他的思想,至少陪審團裏的那281人是無法理解的,他們認為蘇格拉底的思想就是對神的不敬,就是在毒害青少年。還有,古希臘戲劇大師阿裏斯托芬在著名劇作《雲》中,就把蘇格拉底描述成一個蠱惑青少年的能手,這對蘇格拉底之死也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蘇格拉底其實也許有避免被判死刑的機會。當時,雅典民眾法庭的審判程序是:原告和被告先各自陳述自己的理由,陪審團聽取雙方的陳述後,投票表決被告是否有罪。如果表決有罪,再由原告和被告各自提出處罰被告的刑罰,最後再由陪審團投票選擇適合被告罪過的刑罰。

蘇格拉底被判有罪後,他本可以自己提出願意接受比較重的懲罰,比如流放,以此來博得陪審團的同情,這樣也許還可以免於死罪。但是,他提出的懲罰卻是“政府把他作為有益者供養起來”,還要給他提供免費的餐飲,同時提出的罰款數目也很少,隻有3000德拉克馬(古希臘貨幣單位)。蘇格拉底的弟子和朋友都勸過他,要他提出一個重的懲罰和高額的罰款,他們會為他出錢,但蘇格拉底卻拒絕了。他提出的懲罰無疑激怒了陪審團,陪審團自然不會對他手下留情了。

在判決以後,蘇格拉底也是有機會逃走的,他的弟子和朋友也都為他的逃跑做好了安排,但卻再次遭到他的拒絕。他寧願選擇死。但這又是為什麼呢?有人說,這是因為蘇格拉底忠誠於自己的思想,他不會為了活命向他的反對者屈服的,因為他認為自己無罪,要他認罪或逃跑,無疑是對他人格的侮辱。當然,這也是人們的猜想,並無實證可查。

關於蘇格拉底的生平和學說,自古以來就有許多不同版本的記載和說法,我們很難斷定哪一個才是事情的真相。所以,他的死至今仍是學術界討論最多的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