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之死
來到東南方以後,秦始皇就開始搜尋那些有“天子氣”、“王者之勢”的地點。凡是博士、方士們認為有問題的地方,他都設法進行一一化解。在號稱有“鍾山龍盤,石頭虎踞”的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秦始皇命令刑徒鑿北山,斷長壟,目的就是絕王者之氣。不僅如此,他還改金陵為秣陵,從名稱上就對它開始貶低。在雲陽,也就是今天江蘇丹陽縣,他命令刑徒鑿斷北崗,並把所有筆直的大道改為曲折的彎路,改地名為曲阿。對於任何一處博士說有“王氣”之地,他必然鑿斷山脈以泄之。
在完成消解“東南天子氣”的任務之後,秦始皇又奔向了渤海之濱,這次的目的依然是尋訪神仙。但是這一次他又遭受到了徐福等人的欺騙。等行至平原津的時候,秦始皇一病不起。長期的路途奔波加上醫療條件也差,所以秦始皇在行至沙丘的時候突遭重病。要注意,古代文獻中的“病”和我們現代人理解的病並不是一個概念。對於一般較輕的病,古代文獻通常稱之為“疾”。所以才有“寡人有疾”的說法。隻有得了重病才會稱為“病”。所以,“至平原津而病”是說秦始皇走到平原津時得了重病。而“上病益甚”這句話其實就是說給秦始皇下了病危通知書。等行至沙丘之時,秦始皇的病情已經惡化到再也無法前行的地步了。沙丘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地方。相傳,商紂王帝辛曾經在此建造沙丘苑台,設置“酒池肉林”,最終亡國;後來的趙武靈王因宮廷內鬥而困於沙丘行宮之中,既難以脫身又沒有足夠的食物,最終活活餓死。
等巡狩的車隊來到沙丘的時候,一直苦苦支撐的秦始皇終於倒下了。對於這件事,《史記·李斯列傳》對其有著較為詳細的描述:“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鹹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書及璽皆在趙高所,獨子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餘群臣皆莫知也。”
通過這份記載,我們可以得知,秦始皇在病危之時,特意讓趙高草擬了一封給長子扶蘇的詔書,要他將兵權交給蒙恬,趕往鹹陽主持喪葬。但是這一封詔書還沒有來得及封口交給使者發出,秦始皇就撒手人寰。
但是已經加蓋了玉璽的詔書並沒有來得及發出,而是留在了中車府令趙高的手中。“中車府令”簡單來說是皇帝專用車隊的隊長,專門負責皇帝的車馬。一般來說,這一職位都會授予那些皇帝最為信任的官員。而在官名上加“中”字,也就意味著他可以出入皇宮。除此之外,趙高還有一項特權,那就是“行符璽事”。“符”是皇帝調兵的符節,而“璽”是皇帝詔書上加蓋的玉璽。一般這一職位同樣是由皇帝最信任的人擔任。而此時的趙高一個人兼任了這兩項非常重要的職務,秦始皇對趙高可以說是完全信任的。
秦始皇對趙高的信任其實並不難以理解,趙高是一個閹人宦官。
宦官出現的時間很早,最晚在商周時期,宮廷之中就有閹人服役的記載。根據《周禮》中的記載,周代王宮內已經有了相當完備的宦官製度,宮內有八官,即宮正、宮伯、宮人等,這些宦官大多數是由閹人擔任。尤其是一些低級宦官和下層人員更是無一例外地由閹人擔任。在政治地位上,他們也被納入了“官”的範疇,有一定的爵位和俸祿。
按照當時對家庭財產的劃分,為宮廷服務的宦官被視為主人的財產。雖然他們大多數是“刑餘之人”,但是作為皇帝家的家奴,他們畢竟與眾不同。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是權力金字塔頂尖的服務者。其實,宦官的權力既是君權的延伸,同時又是君權的異化,一旦君權不足以製禦宦官,專權的宦官就會威脅君權,就有可能禍亂政治,甚至犯上作亂。春秋戰國時期,宦官在政治上日益活躍,有的甚至封侯專權,閹人亂政的事情時有發生。
秦始皇對宦官一直是心中比較抵觸的。這主要是在年幼的時候,嫪毐給他留下的陰影太大了。當初嫪毐淫亂宮闈,興兵叛亂,差一點使得秦國江山變色。因此,秦始皇對家奴的控製十分嚴格,加之秦始皇本人性格剛毅,也不會被宦官所左右,故而在他執掌大權後並沒有出現權臣當道、奸佞亂政等政治問題。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在他眼中一直聽話、溫順的趙高竟然改變了秦王朝的命運。
誰謀殺了秦始皇
皇帝的病故,對於一個剛剛創立才12年的龐大王朝來說,無疑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這一年是公元前210年,而秦始皇實際才49歲。因古人多以虛歲計數,所以人們常常稱秦始皇為50歲病故。
按理說,一個50歲的男人是非常健壯的,怎麼會突然死亡呢?對此隻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先天遺傳加後天勞累。
先說先天遺傳,秦始皇整個家族的長壽基因並不高。他的曾祖父秦昭襄王76歲而亡,是個長壽之人。而他的祖父秦莊襄王在做太子時就體弱多病,在正式即位後三天就駕崩了,當時的年齡也不過50多歲。他的父親嬴異人即位3年就去世了,根據史料推測他去世時的年齡應該在40歲左右。通過這樣的盤查我們可以得知,除了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以外,秦始皇家族的壽命都不長,或許真的存在某種遺傳病的可能。
但是秦始皇本人並不是一個體弱的人。在史料的記載中,我們很難查到秦始皇患任何疾病的記載,而且他的身體可以說是很強健的。當年秦始皇麵對荊軻的行刺,能夠在慌亂中掙脫衣袖,繞著柱子奔跑,始終沒能讓荊軻追上自己,並最終製伏了荊軻。由此可見,秦始皇是一個有著極強反應能力的人。經過這樣的分析後,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推斷,秦始皇最終一病而亡,其實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長期勞累過度。
秦始皇是一個過勞的皇帝,這種過勞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就是批閱公文等日常行政事務。
秦統一六國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統一後治理六國更是一件開創性的活動。這些前無古人的事項都需要秦始皇一人來做決斷,這樣一來,批閱公文的工作量是相當驚人的。在曆史文獻中有這樣的記載,那就是秦始皇為自己的工作量製定了一個標準,即每天批閱公文的重量要達到120斤才算達標。這是因為秦始皇時代的公文都是寫在木簡或者竹簡之上的。秦製的一斤是250克,也就是說折合成現在的計量單位,秦始皇每天批閱的公文高達60斤,而且是每天如此。秦始皇非常地勤政,他給自己訂立的規矩是如果批閱不完這些公文是不能休息的。可以說秦始皇是獨攬大權,也可以說他事必躬親,但是這種驚人的勞動量是無法被否定的。究其原因,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帝,諸多事項都無舊例可循,所以秦始皇隻好將所有的政務都親自處理。
其次就是大規模巡狩。
在前文我們說過,秦始皇一生中有多次巡狩。秦始皇巡狩的地點並不是交通便利的富庶之地,舟車勞頓可想而知。另外,秦始皇在巡狩的過程中還要進行多次祭拜神靈的行為,而這種不斷登山下山的行為對長期生活在皇宮之中的秦始皇也是一種巨大的考驗。除此之外,秦始皇巡狩的時間往往很長,少則半年,長則一年。這種長時間在外生活,飲食、水土都有可能使秦始皇的身體遭受損傷。最後還有一點,即便秦始皇在外巡狩,但是國家政事依然會送到車隊中供秦始皇批閱,這其實無疑加劇了他的辛勞程度。
最後就是後宮太多。
雖然史書中並沒有秦始皇淫亂之事的記載,但是我們從他眾多的子女和後宮數量上來說,秦始皇諸多的後宮也是影響他健康的重要因素。另外,秦始皇晚年迷信方士和術士,這些人其實並不僅僅是尋仙問藥,其實也兼顧著守護秦始皇健康的職責。這些人對秦始皇的健康多少是有著影響的。
以上種種因素疊加起來就造成了秦始皇駕崩的事實,一代帝王就此隕落。
權柄的歸屬
曆史的改變往往隻是因為一個意外。秦始皇的意外離世讓巡行的隨行人員慌了手腳,也讓大權在握的李斯非常犯難。秦始皇的離去立即形成了一個權力真空。但此時能夠主政的隻能是丞相李斯。幾經思量後,李斯當機立斷,決定“秘之,不發喪”。當時知道秦始皇已死的隻有胡亥、李斯和趙高以及秦始皇身邊的五六個宦官。為了不引起人們的懷疑,李斯等人決定將秦始皇的屍體放置在一種叫作轀輬的車中。然後按照預定的巡行計劃,取道九原然後準備返回鹹陽。當時已經是七月的天氣,秦始皇的屍體很快就發生腐爛。為了掩飾這一氣味,李斯下令弄來鮑魚放在屍體的旁邊。
秦始皇萬萬沒有想到,生前威風無比的千古一帝死後隻能與臭烘烘的鮑魚為伍。他更加想不到的是,對他這樣做的人竟然是他生前最為信任和器重的李斯。那麼李斯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根據史料進行分析,李斯決定秘不發喪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首先就是怕突然宣布秦始皇的死亡消息會帶來社會不穩的情況。
在前文我們已經說過,當時的社會已經存在著幾股叛逆的風潮。如果讓逃亡的六國諸侯得知這一消息或者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這一信息,就會達到別有用心的目的。秦始皇是在巡遊的途中病故的。照理而言,皇帝巡遊,天下的中樞隨同外移。如果在鹹陽的話,有足夠的人手和時間來處理各種問題。但偏偏此時是在路上,一旦出現一些李斯也無法控製的局麵,後果不可想象。
經過秦始皇的努力,他利用強權和武力控製了天下,建立起了一個高度集權的秦王朝。但是壓迫和反抗是成正比的。事實上,秦始皇生前所統治的天下就已經不是非常地太平,各種勢力都想置秦始皇於死地。為了保持國家權力的平穩交接和過渡,李斯決定秘不發喪。
除了怕引起動亂以外,李斯決定秘不發喪還有另外一重考慮。那就是不知道秦始皇死後權力到底交至誰手。因為此時的秦王朝中,既沒有皇後,也沒有太子。
太子是一個國家的儲君,也是最合法的接班人。而皇後不但要母儀天下,而且在擁立太子、處理最高權力交接時擁有特殊的地位的權力。現狀是既沒有太子,也沒有皇後。關於這一點,在前文已經有所描述,故而不再贅述。
當車隊還行走在回鹹陽的路上的時候,一場驚天的陰謀正在醞釀。而這次陰謀的關鍵,就是那封尚未發出的詔書。
秦始皇突然命喪沙丘,一切都過於突然。除此之外,由於時間過於倉促,秦始皇對自己後事的處理有幾個明顯的紕漏。
第一,沒有明確的太子人選。沒有明確的太子也就意味著秦始皇的20多個兒子都有可能被立為二世皇帝。這樣在權力真空的時候就有了可以操縱的空間。
第二,沒有一批顧命大臣。後世的皇帝在臨終之前如果遇到太子太小或者其他特殊情況,一般都會立若幹顧命大臣。這些資曆深厚、能力超群的顧命大臣所肩負起的都是忠實履行先皇遺命的角色。最為重要的是,一旦有了一批顧命大臣,就很難出現一人專權的情況。而此時隨行的臣子之中隻有丞相李斯得知事情的真相。故而李斯可以一手遮天。
第三,沒有親自督促詔書及時發出。這封詔書可以說是關係到秦王朝的命運,但是在還未發出的時候,它隻是一張可以任由改變的廢紙而已。
此時,得知詔書內容的人隻有三人,趙高、李斯、胡亥。
趙高是最先發現秦始皇死後留下的權力交接漏洞的,而他也正是利用了這一漏洞。司馬遷在《史記》中並沒有為趙高單獨列傳,而是將其事跡散落在其他人的傳記之中。透過各種史料的整理,我們還是可以對此時趙高以前的生活進行一些總結。《史記·蒙恬列傳》中對此有這樣的記載:“趙高者,諸趙疏遠屬也。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賤。”
這是一段很重要的描述。從這個描述中,我們可以得知:趙高是趙國王室的遠親,究竟這個遠親的範圍有多廣,這支遠親又是在什麼時候、因為什麼來到秦國已經不可而知。有人考證說趙高祖上可能是被作為人質送到秦國,後來就一直留在了秦國。但這也隻是人們的一種推測而已,並沒有多少的事實依據。
趙高的母親是一個犯人,受過刑罰。在刑滿釋放以後,趙高的母親便留在了“隱官”(雖然《史記》原文寫明是“隱宮”,但是後世學者一致認為這是“隱官”的誤寫)。趙高還有幾個兄弟,但是也都出生在“隱官”。“隱官”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對一個人身份的界定。隱官是介於庶人和奴隸之間的一種身份,相當於今天的刑滿釋放人員。它的第二個意思就是這類人幹活的地方。
出身低微的趙高並不是一無是處。他依靠著自己的優勢和兩樣絕活從一個低級宦官逐漸成為始皇最信任的人。那這一切趙高是如何做到的呢?
根據史書記載,趙高的優勢就是身強力壯,做事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這是能夠在宮中存活的根本原因,趙高在這方麵並沒有絕對的優勢。真正讓趙高與其他低級宦官拉開差距的是兩項本事:第一就是精通法律,第二就是擅長書法。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對法律可謂是空前地重視。而趙高精通律法讓他在逐漸向前的道路上暢通無阻。除了對律法的精通,趙高還寫得一手好字。秦始皇在統一文字的時候頒布了三本標準字體的書,其中就有趙高所寫的《爰曆篇》。正是憑借著這兩手絕活,趙高很快就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不久,趙高就成了掌管皇帝車馬以及符璽的近臣。但按照秦始皇對宦官的製度,趙高也隻能是一個近臣而已。
被欲望灼燒的趙高
秦始皇一死,沒有人能夠約束趙高了,最為關鍵的是,他手握秦始皇尚未發出的遺詔,同時又掌握著印璽。這兩件東西集中在一個人手中,趙高覺得自己改變命運的時刻來臨了。
趙高的出身不好,這不是他所能夠決定的。此外,他的母親是囚犯,這在當時也是一件令人感到恥辱的事情。但是趙高能夠從一個低級的宦官最終成為秦始皇的親信,這足以說明趙高進取心之強烈。但是人的欲望是永遠不會被滿足的。秦始皇死後,趙高自身的地位恐怕很難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