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走向坍塌的王朝(2 / 3)

為了維護自己的榮華富貴,也為了能夠染指秦王朝的最高的權力,趙高決定鋌而走險。他將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學生胡亥身上。史書記載,胡亥是秦始皇排行第十八的小兒子。趙高是胡亥的啟蒙老師,主要負責教他“決獄”,也就是負責斷案。由此可見,趙高和胡亥的關係還是很好的。

至於胡亥本人而言,他自己並沒有多少的政治野心,自己也沒有篡改秦始皇遺詔自己當皇帝的意圖。所以說,趙高想要通過篡改秦始皇的遺詔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他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說服胡亥。

而趙高不愧是長期生活在深宮之人,他對胡亥的勸說可以說是遊說史中經典中的經典。在《史記·李斯列傳》中,司馬遷對趙高和胡亥之間的對話有詳細的記載:“趙高因留所賜扶蘇璽書,而謂公子胡亥曰:‘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奈何?’胡亥曰:‘固也。吾聞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諸子,何可言者!’趙高曰:‘不然。方今天下之權,存亡在子與高及丞相耳,願子圖之。且夫臣人與見臣於人,製人與見製於人,豈可同日道哉!’胡亥曰:‘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強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傾危,社稷不血食。’高曰:‘臣聞湯、武殺其主,天下稱義焉,不為不忠。衛君殺其父,而衛國載其德,孔子著之,不為不孝。夫大行不小謹,盛德不辭讓,鄉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猶豫,後必有悔。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後有成功。願子遂之!’胡亥喟然歎曰:‘今大行未發,喪禮未終,豈宜以此事幹丞相哉!’”

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通過對這段話的解讀,我們可以看出很多隱藏在曆史細節中的東西。

首先,趙高是希望胡亥能夠當皇帝,對於胡亥本人來說,無論是能力還是德行,這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事。但是當趙高找到他的時候,胡亥的選擇是立即拒絕,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對於趙高的提議,胡亥的回答相當幹脆:“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諸子,何可言者!”這句話的意思已經說得很明白了,他認為秦始皇本人的安排已經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了,並沒有任何的不妥之處。明君了解臣子,明父了解兒子。對於秦始皇不封諸子為王,這並沒有什麼可以說的。胡亥這番拒絕的話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胡亥沒有弑兄篡位的想法。第二,胡亥希望能夠按照君臣父子的規矩來處理這件事。

但是趙高絕非一般人,他看到了這背後巨大的政治利益,也看到了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他絕不會輕易放棄的。此時的趙高對胡亥繼續展開了攻心戰。這一次,趙高向胡亥提出了兩點更大的誘惑,一是向胡亥灌輸天下可以改變的想法;二是向胡亥展示君臣之間的差距。

人生很多時候的選擇其實都是在權衡各種利弊後瞬間完成。趙高原本以為有了這樣的誘惑,胡亥肯定無法拒絕。但是現實再次讓趙高失望。此時的胡亥依然明白無誤地拒絕了趙高的提議。此時胡亥拒絕的理由更加明確了:“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強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傾危,社稷不血食。”胡亥的意思也很明確,他認為篡改遺詔,不但會給自身帶來危險,而且會危及國家社稷。此外,胡亥的這番話還透露出一個細節,那就是胡亥所認為的“不義”、“不孝”、“不能”顯示出了胡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胡亥的再次拒絕並沒有讓趙高死心,因為趙高知道這件事關係重大,對自己以後人生的道路影響也太大了,趙高必須拚死一搏。

說服一個人最關鍵的就是抓住對方的軟肋,然後一擊致命。通過前兩次勸說的失敗,趙高基本上也摸清楚了胡亥的顧慮。這一次趙高並沒有拿利益去誘惑胡亥,而是首先給胡亥講述了幾個故事:一是商湯滅夏,殺其亡國之君夏桀。周武王滅商時,殺掉了暴君商紂王,但是天下沒有人提出異議,反而稱讚商湯和周武王的所作所為是符合道義。衛君弑其父,但是衛國人卻稱讚衛君的盛德。甚至連孔子在評論此事的時候都不認為這是不孝的舉動。

曆史事實是最具說服力的。趙高講述這樣的故事對胡亥的影響無疑是非常明顯的。胡亥原本就不是一個奸詐之人,甚至可以用敦厚來形容。在他的心中,弑兄篡位這樣的事情是無法去做的。即便自己真的有心做皇帝,但是儒家的道德傳統也在內心阻止著他。

趙高的一番話等於是替胡亥打開了道德的枷鎖,極大地降低了胡亥心中的負罪感。但是趙高在講完故事後並沒有立即結束,他還從正反兩個方麵講述了一番利害關係。他首先從正麵講述了兩點,這兩點分別是“大行不小謹”和“盛德不辭讓”。這是什麼意思呢?趙高的意思是說做大事就不要被小節約束,有能力就不要辭讓。講完正麵,趙高又從反麵來勸說:“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猶豫,後必有悔。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後有成功。”趙高告訴胡亥,他這種顧小忘大、猶豫不決的態度隻能害了自己。隻有“斷而敢行”才能“後有成功”。

趙高這次的判斷是正確的,在他的苦心勸說下,胡亥同意趙高篡改遺詔的陰謀。

回過頭來,我們再次梳理趙高的言語,我們會不得不讚歎趙高對人性把握之精準,對人性黑暗層麵的認識之深刻。趙高之所以敢一而再、再而三地向胡亥勸說篡改遺詔之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為胡亥的老師,趙高深知胡亥的性格。在皇帝這樣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上,沒有人能夠抵擋住身位皇帝所帶來的誘惑。換句話說,趙高要做的就是打破胡亥心中的那一點顧慮即可。事實上,胡亥本人也需要一個正當的理由來執行趙高的計劃。

作為秦始皇最為寵愛的小兒子,胡亥並不是愚笨之人。趙高雖然給他講述了一些曆史故事來打消他心中存在的疑惑,但是無論胡亥還是趙高都非常清楚:扶蘇並不是殘暴無道的桀、紂,他是秦始皇心中最後的接班人。但最終胡亥和趙高都欣然以這種理由讓自己安心,這已經能夠說明一些另外的事情了。

胡亥同意趙高篡改遺詔的陰謀之後,史稱“沙丘之變”的事件由此拉開了序幕。趙高所設計的驚天陰謀也從理論階段正式進入了實際操作階段。

但下一個問題隨之而來。僅僅憑借著趙高和胡亥,這事是絕對不可能完成的。趙高隻是一個受秦始皇信任的宦官,沒有任何的朝堂基礎;胡亥也隻是秦始皇諸多兒子中的一個。趙高發現自己也許可以改變曆史的走向,他同時也敏銳地發現了要實現這一目的的另外一個關鍵任務,這個人就是隨行的丞相李斯。

針鋒相對

趙高非常清楚,李斯對這件事的態度可以說決定了這次政變的成敗。李斯是秦始皇最為倚仗的臣子之一,也是真正意義上的顧命大臣。如果趙高不能說服李斯,那他對胡亥所做的努力也都將白費。

趙高久居宮中,李斯位列廟堂,二人都是秦始皇最信任的人之一。當趙高勸說李斯時,他是否能夠成功呢?從史書上的記載來看,這二人之間的對話尤為精彩,仿佛兩個高手之間的過招。

首先是第一回合。

最簡單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趙高見到李斯後並沒有繞彎子,而是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說道:“皇上已經去世了,留下詔書讓長子扶蘇進京主持喪事,喪事結束後即位稱帝。但是,這封詔書目前並沒有發出去,而且皇上駕崩,並沒有其他人知曉這一件事,隻是留給一封賜給扶蘇的詔書,而此時玉璽在我的手裏,隻要你我口徑一致,我們就可以改立胡亥為太子,對此,丞相怎麼來看待?”

李斯聽後大吃一驚,對此隻能斬釘截鐵地說:“這是‘亡國之音’,不是我們當臣子應該議論的。”

緊接著就是第二回合。

對於李斯這樣的反映,應該說是趙高意料之中的事情。但趙高相信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所以在第二個回合中,趙高一口氣向李斯詢問了五個問題:“您的才能和蒙恬相比怎麼樣?您的功勞和蒙恬比怎麼樣?您的謀略和蒙恬比怎麼樣?您的威望與蒙恬比怎麼樣?您和公子扶蘇的關係和蒙恬比怎麼樣?”

趙高所提出的問題可謂是句句見血,字字都戳到了李斯的痛處。李斯自己心裏非常清楚,蒙恬身上他自己有三個永遠也比不上的優勢:

第一就是家世。

李斯原本隻是上蔡的一名布衣,他是隻身來到秦國尋求發展的普通士子。他從呂不韋的門客開始做起,憑借著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一步一步走到了丞相這個位置。可以說,李斯付出了比常人更大的努力才得到這一切。但是蒙恬並不同,他的家族成員大多都是兼並六國的領兵大將,輔佐了幾代秦王。這種家族優勢是李斯無法比擬的。因為在那種社會環境之下,一個家族所擁有的能量是李斯一個人很難達到的。再者,蒙氏屬於秦國的舊有貴族,雖然秦國用人是唯才是舉,但是這種家世影響依然是不可忽視的。

第二就是名聲。

對於秦始皇來說,李斯無疑是一名非常稱職的丞相,他為秦王朝的建立貢獻了自己所有的能量。但是在執行自己治國理念的同時,李斯也為自己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名聲。而導致這一狀況的就是他曾經向秦始皇力主焚書。雖說從李斯的角度考慮,他主張焚書也隻是為了維護政局的穩定。但是他的這一主張給當時所有的讀書人留下了極差的印象,這種印象甚至延續到了現在。

第三就是他和扶蘇之間的關係。

李斯和長子扶蘇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李斯長久以來的心病。導致這種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李斯與扶蘇政見不同。從曆史資料上來看,扶蘇和李斯一起共事的時間是比較早的。在秦始皇決定坑殺那些術士的時候,扶蘇向秦始皇諫言。當時秦始皇決定坑殺那些對秦王朝造成不穩定局麵的術士,史上並沒有關於李斯對這件事態度的記載。從秦始皇施政的方針來說,李斯是比較讚同秦始皇的。因此在坑術士這件事上,李斯與秦始皇的態度很可能是一致的。

扶蘇諫言後被貶到邊疆,所擔任的職務是蒙恬九原部隊的監軍。從公元前212年被貶,一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故,扶蘇與蒙恬一直共事,他與扶蘇之間的關係自然會超越李斯。

即便李斯承認自己不如蒙恬,但是他依然保留了自己的底線,拒絕了趙高的引誘。李斯坦言自己不如蒙恬,但是希望趙高不要苛求自己。

很快就進入了第三個回合。

趙高並沒有死心,在第三個回合中他向李斯繼續進言:“我入秦宮20多年從來沒有見過被秦王罷免的丞相在新朝還有好結果。在秦始皇眾多的兒子之中,長子扶蘇最有能力,但是很明顯,扶蘇一旦即位就會重用蒙恬,您就不可能封侯還鄉了。”接著,趙高向李斯推薦起了胡亥,他說自己奉命教育胡亥學習法律多年,從來沒有見過他有什麼過錯,在秦始皇的兒子中,沒有人能夠趕得上他。

李斯的回答依然很幹脆:“這不是你應該管的事,我隻按照皇帝的詔令辦事就行了,至於自己的命運還是聽從上天的安排吧。”

趙高在這一回合中向李斯說明了三件事:第一,秦國被罷免的丞相不會有好下場;第二,扶蘇即位後李斯很可能會重用蒙恬;第三,胡亥是繼承帝位的最佳人選。這三個推論對李斯來說都是噩耗。但是李斯並不為此而放棄自己的觀點,而是繼續拒絕。

曆經三次失敗後的趙高已經鐵了心要將李斯拉下水。其實這也是無奈之舉了,趙高堅決要篡改遺詔的野心早在李斯麵前暴露,如果此時李斯狠下心來逮捕趙高並將其治罪完全是有可能的。

第四回合開始了。

這一回合中,趙高的核心依然是利害關係,隻不過是換了一個說法。在這次中,趙高以“安”與“危”的相互轉化來對李斯進行勸說。趙高這次談論的核心是安危。他說,“安”可以轉化為“危”,“危”也可以轉化為“安”。如果一個人連“安”和“危”都區分不開的話,那根本就談不上智慧。

李斯則繼續堅持他的底線。李斯對趙高所說的話並沒有采取駁斥的態度,而是完全用另外一個角度來進行了回答。李斯回答說道:“我原本隻是上蔡的一介布衣,被皇上破格提拔為徹侯,子孫也因為我還有相應的地位和豐厚的俸祿,如今皇上將國家存亡安危的事情交給我,我怎麼能夠辜負先皇的重托呢?忠臣不會逃避死亡,請不要再說了,以免牽連到我。”

這番對話其實是很有意思的。在趙高大談安危的時候,李斯卻談論秦始皇對他的恩情,希望用這種方式來擺脫趙高對他的糾纏。但是很明顯的一點,李斯此時已經有些退縮了。

李斯的回答很快被趙高所利用,他相信隻要再努力一下,李斯也終將會被拿下。此時的趙高已經沒有退路了,他隻能一條道走到黑,將李斯徹底拉入到自己的戰線之中。

很快進入第五個回合之中。

這一次,趙高沒有再從利誘上下功夫,而是直接改威逼了。他明確地告訴了趙高兩件事情:首先,當今天下的權力和百姓的命運都掌握在胡亥手裏,而胡亥則聽命於趙高。其次,有了胡亥的支持,他可以控製政局,外部勢力不可能控製朝廷。另外,下麵的人想要製伏上麵是一種造反的行為。

這不能夠叫勸說了,都有些威脅的意味隱含其中。此時的趙高隻能虛張聲勢,誇大自己和胡亥的影響力,這相當於一種警告。事實上,單單憑借胡亥和趙高在秦國的根基,他很難做到完全控製住廟堂。

李斯在數次對趙高的反駁中並沒有完全喪失底線,盡管他能夠反駁的理由或者說回旋的餘地已經很小了,但是他還是拒絕了趙高。這次拒絕的方式是講故事。李斯對曆史非常熟悉,他講述了三個曆史例子:第一個例子是當初晉獻公因為寵幸驪姬而廢掉了太子申生,想要立驪姬之子奚齊,結果太子申生被殺,晉國陷入長期的混亂之中。第二個例子是齊襄公死後,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爭奪王位,導致互相殺戮。第三個例子就是紂王因不聽勸諫而殺死比幹並囚禁箕子。李斯講述這三件事的目的是想要告訴趙高:如果違背天意的話,很可能會使得宗廟沒有人祭祀。最後,李斯明確表示不願意參與這樣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