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李斯依然拒絕與趙高同謀。
李斯不從,趙高也就不走。此時的趙高和李斯基本上都已經到了雙方的極限,隻不過相比之下,趙高的權力欲望更加地強烈而已。趙高這個時候依然拿出了自己最擅長的說服技巧。他依然就李斯本人從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利害”出發,語氣也變得更加地強硬:“聽我的話,可以確保永世封侯,惠及子孫;不聽從的話,災難不但會降臨到您的頭上,而且還會禍及子孫。一個聰明的人善於將禍轉為福,您對此打算怎麼辦呢?”
這句話擊垮了李斯心中最後的那道防線。在趙高的各種威逼利誘之下,李斯隻能仰天流淚,高聲歎息說道:“遭逢到亂世,我已經不能以死來盡忠了,又能怎麼辦呢?隻好明哲保身了!”
終獲成功的趙高欣喜若狂,他得意揚揚地回去告訴胡亥:“我奉太子之命去通知丞相李斯,他怎麼敢不服從呢?”
目光短淺的李斯
在這裏就有一個問題,李斯是秦始皇的重臣,也是追隨秦始皇多年的老臣。李斯最後的妥協極大地改變了秦王朝的發展方向。為什麼會這麼說呢?當李斯決定參與偽造遺詔這一事件的時候,事實的真相已經無人可以得知。那身兼大任的李斯為什麼會選擇變節呢?
趙高找到李斯,希望能夠和他一起篡改遺詔,改立胡亥。但是這件事進行得並不順利,趙高也是經過反複地利誘、恫嚇和權衡之後才同意趙高的意見。從李斯和趙高之間的詳細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李斯的屈從絕非曲意逢迎,而是受到趙高的脅迫而為。很多史學家因此對趙高嗤之以鼻。但是李斯的變節也是有著其自身的原因,他最後能夠被趙高說服,其實在於趙高抓住了李斯心中最核心的東西。
關於李斯,司馬遷在為其立傳的時候,先講述了一個不太起眼的小事,但也通過這件小事給自己將要書寫的人物進行定性,並對其將來的命運有所暗示。《史記·李斯列傳》開篇就寫道:“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這是一件小事,但也是分析李斯其人的重要依據。
李斯曾經做出過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他自己卻一直沒能夠大起來,一副永遠也擺脫不了小人物的心態。他既沒有前輩商鞅的那種一意孤行,也沒有後世王安石的那種灑脫和磊落。李斯無疑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但是他的心智有限。這種心智其實指的就是那種在誘惑或者壓力麵前保全自己,不被外物所誤導的定力。對於李斯的這一缺點,他的恩師荀子是非常清楚的。《鹽鐵論·毀學》中有記載,當李斯做秦丞相的消息傳來的時候,荀子不僅沒有為此感到高興,反而憂愁得無法吃得下飯。
事實上,李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機會主義者,他在荀子的門下學習“帝王之術”的時候,他對學問本身並無太大的興趣。當他學成之後,他沒有選擇自己的祖國——楚國,而是將目光投向了秦國。此時的李斯很顯然比屈原和韓非自由,他們的不自由來源於他們所係出身之國,但是李斯顯然不在乎。
到了秦國的李斯很乖巧地投靠了當時執掌秦國實際權力的呂不韋,並取得了他的信任,被任命為郎官。這樣一來,李斯就有了遊說秦王的機會。他給秦王帶來的是一套可以立竿見影的計策。這套計策中就包括了對六國人士的賄賂和暗殺。
發生鄭國渠事件之後,秦國的宗室大臣希望驅逐一切外地來的士子,這當然包括了李斯在內。於是李斯就寫了那篇令當時秦王嬴政改變主意的《諫逐客書》。嬴政對他十分欣賞,官至廷尉。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看不到李斯背後的人文背景和道德根基,看到的隻是一種相當聰明的滅六國強秦國的策略而已。
通過自己的努力,李斯走上了事業的頂峰,也爬上了權力的頂峰,由一介上蔡布衣變成了秦王朝的宰相。
秦始皇對李斯可以說有知遇之恩。秦始皇與李斯的關係很不一般。
李斯的長子李由擔任三川郡的太守。李由回到京城鹹陽的時候,李斯在家中準備酒宴,朝中文武百官全部到家中祝賀,李斯家門外的車馬有數千輛之多。看到這種狀況,李斯自己都深感震驚。他感慨地說道:“我聽我的老師荀子說,萬物最害怕的就是過了頭。我隻是上蔡縣的一介布衣,依靠聖上的提拔,才有了今天。現在我位極人臣,富貴到了極點。但是,盛極則衰,我都不知道自己會停泊在哪裏。”
但是,隨著秦始皇的去世,李斯獲得的一切也會隨之喪失。對於李斯的心理,趙高再清楚不過了。所以在趙高的威脅加利誘之下,聰明絕頂的李斯選擇了屈服。他好不容易從一個廁鼠變成倉鼠,他再不願意由倉鼠變成廁鼠,更何況,趙高在勸說中反複警告過他,如果失去做倉鼠的資格,他連廁鼠都做不成。
麵對趙高的威脅、利誘,李斯如果能夠舍棄自己的一切,拒絕甚至逮捕趙高,趙高的計謀也許就不會那麼輕易實現。但是從上蔡出來的李斯沒有那麼做,他選擇了妥協和屈從。雖然李斯暫時保住了自己的地位,但是這次違背良知的背叛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很快就顯露了出來。
扶蘇之死
李斯答應與趙高完成陰謀之後,他們首先要麵對的競爭對手就是扶蘇。如果分析優劣的話,扶蘇所占有的政治資本是胡亥所難以匹敵的。
從身份上來說,扶蘇是長子。在一個宗法製的國度裏,這是一種天然優勢。從秦始皇的遺詔內容來說,他是秦始皇生前確定的喪事主持人,言外之意也就是皇位的繼承者。除此之外,扶蘇很早就被秦始皇有意培養去參與朝政,在朝中擁有眾多的支持者。此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扶蘇現在身在九原兵團是監軍,領兵的則是蒙恬,而蒙恬與扶蘇素來交好。九原兵團是秦王朝的精銳,駐守在王朝的北方。在通往九原的直道修好以後,九原兵團可以迅速南下,直取關中。如果扶蘇帶領著九原兵團發生兵變,帶來的後果同樣是災難性的。
有優勢也就意味著有劣勢。對於扶蘇而言,他同樣有著兩樣特別明顯的劣勢。首先就是信息的不對稱。扶蘇對自己的父親秦始皇的病故以及遺詔的真正內容絲毫不知情。其次就是趙高手中的皇帝發詔書的玉璽。也就是說,趙高等人可以利用玉璽發布虛假信息來使其產生誤解。簡單地說,在爭奪主動權的鬥爭中,扶蘇麵臨的最大問題是信息不對稱。
為了能夠除掉扶蘇這個潛在的最大威脅,趙高等人開始想方設法了。在利用現有資源的情況下,他們最可以做的就是利用手中的玉璽偽造一封讓扶蘇自殺的詔書。
這封詔書的起草者是李斯,或者說,也隻有李斯才能夠深知秦始皇的秉性,知道如何以秦始皇的口氣寫下這份詔書。詔書的全文如下:
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這封詔書其實就是賜死扶蘇的理由。
首先就是守邊無功。
蒙恬在邊境駐守大軍,他主要的任務其實就是防禦。對於匈奴這樣一個遊牧民族而言,想要完全將其從草原上消滅並不是一種可行的方式。對於蒙恬來講,隻要駐守的大軍能夠阻止匈奴的隨意入侵,他的目的其實就已經達到了。從這個目的來講,蒙恬以及扶蘇其實已經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第二個理由就是對朝政不滿。
這一點對扶蘇可以說是致命的。當初扶蘇被貶到長城一線做監軍,獲罪的重要原因就是他與秦始皇的政見不合。李斯偽造的詔書對扶蘇有一個很嚴厲的指責就是“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意思是說“你多次上書議論我,對我行政的措施指手畫腳”。這種指責是很嚴厲的。事實上,扶蘇所進行的諫言隻不過是為了維護整個王朝的利益,並不是針對秦始皇本人。但是李斯還是就此找到了借口。
第三個理由是說扶蘇不孝。
嚴格來說,“不孝”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扶蘇的不孝說白了就是胡亥等人安給他的一個罪名而已。按照當時的倫理製,秦始皇是父,扶蘇是子,與此同時,秦始皇還是君,扶蘇是臣。在這種雙重身份之下,秦始皇的詔書說扶蘇不孝,那扶蘇是不敢有任何辯駁的。因為一旦辯駁,這種不孝就等於是落實了。
為了能夠早日除去扶蘇這個“眼中釘”,趙高派出胡亥的門客攜帶著偽造的詔書來到了蒙恬的大軍之中。那扶蘇見到這封詔書又是什麼反應呢?
此時的扶蘇見到詔書後,對這其中的內容深信不疑。《史記》中對扶蘇的行為記載是,他在接到詔書以後,他先是痛心哭泣,隨即就轉到了軍帳之中要自殺。
扶蘇的表現可以說是達到了李斯初步的預期。對於這份要他性命的詔書,扶蘇不辨詔書真偽,更是壓根兒沒有想到竟然還有人敢於偽造詔書。扶蘇對這封看似非常絕情的詔書深信不疑,隨即也就自殺了。但是這封詔書送到九原軍團的時候,還有一個人也接到了類似的詔書,特屬於被秦始皇所謂的賜死的命運。但是這個人最後的作為和扶蘇卻是截然不同的。那他又有什麼理由敢於抗命不尊?他們最後的命運又會是如何呢?
此時的蒙恬也正在猶豫之中。蒙恬是九原軍團的主帥,他的弟弟蒙毅是秦始皇的正卿,蒙氏家族也是赫赫有名的朝廷重臣,實力不容小覷。
為了讓蒙恬自殺,李斯同樣羅織了兩條罪名。第一就是知情不報,第二就是為臣不忠。但是,蒙恬可不是一個輕易這麼被人蒙騙的人,雖然他隻是一名武將,但是他對形勢卻有著良好的判斷。他看到這封詔書的時候,他本能地產生一種懷疑的情緒。他見到扶蘇要自殺,他進行了勸阻。對此,他向扶蘇講了這樣一段話:“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複請,複請而後死,未暮也。”
在這段話中,蒙恬向扶蘇說了這樣四點問題:
第一,皇上目前在外,還沒有確立太子,不能輕易自殺。
第二,蒙恬目前統領重兵,扶蘇為軍隊監軍,都是皇上最信任的重臣。
第三,這麼重大的事情就一個使者前來,誰能否定其中沒有陰謀呢?
第四,即便要自殺,也最好向皇上確認一下也不遲。
從這裏說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蒙恬比扶蘇的政治經驗豐富得多,但是蒙恬始終沒有料想到秦始皇已經死了,更沒有想到,胡亥、趙高等人敢於偽造遺詔。
扶蘇執意赴死讓蒙恬非常無奈。但是,蒙恬堅持不自殺,向秦始皇請示,胡亥派出的使者隻好將蒙恬先行關押了起來,使者隨即返回向胡亥彙報。
在聽說扶蘇自殺、蒙恬也被關進大獄後,李斯、趙高興奮異常,因為他們最大的障礙已經消除了,於是立即展開了下一項活動。首先,他們立即返回鹹陽,並在鹹陽昭告天下秦始皇駕崩的事情,辦理喪事,擁立胡亥稱帝。一個秦始皇親手創立的王朝就這樣沒有按照他預定的方式走下去,也逐漸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
一場破壞性的政變
作為一種權力更迭的非常態方式,政變在古今中外的政治生活中屢見不鮮。如果單從結局而言,政變的結局往往有三種:第一種就是相對正義的一方發動了改良型政變,這譬如後世發動的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第二種是僅僅限於奪權而不涉及國策改變的政變,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趙武靈王末期的政變,以及後世明成祖朱棣的政變。第三種就是破壞力最強的惡性政變,發生在沙丘的這場政變就是如此。
這場政變之所以稱為一種顛覆秦王朝的惡性政變,這是由主要的發動者的性質所決定的。在這場政變中,政變的核心人物是趙高、胡亥和李斯。這三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政治目標訴求,但是目標的根基點就是謀求個人最大的利益。然而,最終讓這場政變成為惡性政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政變成功後又產生了再度惡性事件。史載胡亥即位後,李斯已經失去了對秦王朝的掌控能力,胡亥本人享樂的意識完全暴露,而趙高全麵操縱國政的野心也開始萌發,這樣最終導致趙高再次發動政變殺害了胡亥。這一期間,作為秦王朝最後的支柱,李斯也曾經有過掙紮,但是他最終的努力卻顯得十分蒼白,最終陷入趙高的陰謀而亡。這樣一來,從沙丘密室中的陰謀已經走上了徹底的惡性道路。這種惡性政變所帶來的惡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秦始皇辛辛苦苦建立的堅實的權力結構迅速走向了崩潰。在趙高“誅大臣而遠骨肉”的殘酷方略下,嬴氏皇族被大肆殺戮,秦王朝功臣被一一剔除,中央政權發生了急劇的惡變。
其次,種種惡政的開始顯示出巨大的隱患。眾多勞民傷財的巨大工程不僅沒有適度停止,反而有增大的跡象。在這樣的情況下,誘發複辟勢力全麵複活,使社會動蕩空前激烈且矛盾交織難解,大災難終於來臨。
最後,導致了廟堂決策出現了巨大真空。秦始皇群策群力的決策方式出現了問題,中央決策機構全麵癱瘓,地方郡縣紛紛生出了疏離之心。天下的政務幾乎處於癱瘓的狀態,軍力和財力也無法凝聚,無力應對愈演愈烈的社會動亂。
綜上可知,這場政變可以說徹底改變了秦王朝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