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計劃是為實現一定的目標而在事前對相關的措施和步驟進行了部署。因此,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須要有計劃,如果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那麼就表明計劃失敗。
伊索寓言中有個《螞蟻和蟬》的故事。
冬天的時候,螞蟻在晾曬受潮的糧食。這時候,一隻饑腸轆轆的蟬向它乞討。螞蟻對蟬說:“為什麼你不在夏天的時候為自己儲存點兒糧食呢?”
蟬回答說:“那時候,我還正在唱著悅耳的歌曲,根本就沒有工夫做這些事。”螞蟻笑著說:“如果你夏天的時候吹簫,那麼冬天的時候就去跳舞吧。”
從這個寓言故事中,每一個人都能體會出利用時間的態度不同,我們命運的境遇自然也就不一樣。有了計劃,我們做工作時才會有方向和重點,工作起來才能有條理。作為一個整日都非常繁忙的職業人士,為了擁有更多的時間,就必須養成製訂計劃的優良習慣,養成一個好習慣,會使我們每做一件事就向我們的夢想靠近一步。
根據馬肯基氏的調查報告顯示,在計劃上投入較多的時間的人和沒有投入很多時間的人相比,前者能夠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實現計劃,而且效果非常不錯。這表明,有效的計劃能成為高效利用時間的奠基石。有的人可能會抱怨自己總是沒有時間製訂計劃,可以說,這樣的做法根本就是借口,這樣的人別想得到預期的效果。馬肯基氏對此提出了警告:“一流的企業員工做事必須在計劃的指導下進行。我們與其緊張地工作,不如輕鬆地前進。花一點兒時間全部安排好計劃,就能夠讓我們在行動過程中節省很多的時間。”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就是一個注重計劃的人,他總是會把自己該做的事全部記錄下來,然後去擬定一個整體的計劃表,規定自己要在某些時間內做某些工作。正因為如此,他總是按照自己的時間計劃去做事情。通過他的日程表就可以看出:上午9點鍾的時候,他與夫人在白宮草地上悠閑地散著步,等到晚上的時候再去招待客人吃飯,一天的時間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條。等到他該睡覺的時候,因為所有該做的事都完成了,所以他可以放心地去睡大覺。
按照時間和內容,大體上可以將計劃分為這麼幾類:日計劃、周計劃、月計劃、季度計劃、年度計劃以及專項計劃等。
那麼,我們如何做好月計劃呢?
月計劃一定要比周計劃更加宏觀。一般來說,月計劃包括下一個月要去做的重要事項,因此月計劃是一項相對長期的計劃。一定要指出的是:月計劃必須是與企業的目標以及部門在某一段時間周期內的工作內容都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
例如,一個人在未來一個月內要完成一個目標,那麼他可以把月目標分成4個周目標來實施。
通常來說,周計劃必須遵從月計劃,因為很多重要的工作不是在一周之內所能完成的,而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但是任何計劃都永遠趕不上變化,誰也不可能預先製訂出一個完美無缺的月計劃。
在做周計劃之前,應對所有的工作進行一次全麵性的檢查,然後再根據工作目標、月計劃、工作日誌、排定的活動、待辦的事項等去安排周計劃,因為這樣做能夠安排好工作的優先順序。
為了確保按時完成計劃,必須將計劃寫下來,這樣做可以控製和利用好時間。每日計劃可以包含下列內容:
1.當天目標,就是我們必須當日完成的工作。
2.預留事項,預定的特別事項所應該準備的時間。
3.待做事項,並不是很重要的工作。
製訂和實施日計劃的5個步驟如下:
1.把每一個目標任務清楚地寫出來。
2.確定當天的重要事項,提前安排好優先順序。
3.準確估算一下時間的長短。
4.寫出自己的行動方法和工作步驟。
5.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並製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留一些緩衝時間給隨時可能會發生的變故。
最好在每天晚上做好明天的日計劃,並檢查每天所做的工作是否與周目標相吻合。一周之後,檢查所做的工作是不是與月目標相一致。以此類推,檢查我們每個月所做的工作是不是與季度目標相一致、今年所做的工作是不是和我們的人生目標相一致。
在製訂日計劃之時,一定要清楚地考慮到計劃的彈性,千萬不能將計劃製訂在自己的能力所不能達到的高度,而應該製訂在自己的能力所能達到的範圍,因為我們每天都會遇到一些隨時會出現的突發情況,或者領導交辦了新的臨時任務。如果我們每天的計劃都是排得特別滿,那麼在我們執行臨時任務時就必然會擠占我們早就製定好的工作時間,因此原計劃就肯定完不成,久而久之,我們的計劃就會失去嚴謹性,領導也會認為我們不是一個很有時間觀念的員工,我們自己對製訂計劃這項工作也會逐漸產生懷疑心理。
如果計劃要做的工作沒有做完,我們就應該馬上去做,而不是為拖延去找借口。如果一個職場人士總為自己的拖延找借口,不僅會浪費時間,工作效率也難以保證。更重要的是拖延還會消磨人的意誌,會縱容人的惰性。因此,一旦拖延形成一種習慣,就會使我們對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總是會不停地懷疑自己的能力、懷疑自己的價值目標,甚至會讓我們的性格變得猶豫不決。
5.選擇專一的目標,全心投入
人生的目標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專一。
雜而不精和擇一而專哪個更好?也許有人會說,雜而不精更好,因為這樣的人懂得得更全麵,或者有人說兩者都沒有最好,隻有更好。但是經過自律的考量,我們要說的是,擇一而專更好。
人生的目標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專一。有的人的目標繁雜不均,不知道該從何下手,雖然目標很多,但是要自己身體力行,能夠達成的人卻寥寥無幾。如果是這樣的人,不管過了多久,等到我們回過頭再去看的時候就會發現,其實,他們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路的起點,永遠都是在岔路口上徘徊,不知道自己該走哪條路。
20世紀80年代,在國內有一位非常出名的花鳥魚蟲畫家在他16歲的時候就舉辦了個人畫展。他的作品被選送到美國、法國等國展出,被世人稱為“天才畫家”,種種榮譽鋪天蓋地地向他湧來。但是,這位畫家依然堅持自我,該如何作畫還是如何作畫,不為名利所動。
在一次畫展上,有人走過來問畫家:“你現在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就,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你從眾多畫家中脫穎而出呢?一路走來,你是不是感覺非常艱難?”
畫家微笑著說:“其實一點兒都不難,在最開始的時候,我本來是很難成為畫家的。在當時,我父母非常希望我能全麵發展,我不僅喜歡畫畫,還喜歡遊泳、打籃球,等等,不僅是我父母希望,我也希望我自己能全方麵發展,而且各個方麵都要有所成就。正在我迷茫、準備全麵發展的時候,我的老師找到了我。”
畫家繼續說:“老師拿來一個漏鬥和一把玉米種子,讓我把手放到漏鬥下麵接著。老師先把一粒種子放到漏鬥上,那粒種子很順利地就滑落到我的手中了,如此再三,結果都是如此。老師把一把玉米種子都放到了漏鬥上,但是因為玉米種子相互擁擠,竟然一粒種子都沒有滑落到我的手上。這時,我才知道,我的人生目標太多,反而會得不償失,所以我必須找到一件自己最喜歡的事情,然後全身心地投入,這樣我才能取得成功。為此,我放棄了籃球等諸多愛好,全身心地投入畫畫中來,最後才取得了今天這樣的成就。”
故事中畫家的感悟不可謂不深刻。人生有太多的牽絆,年齡越大,牽絆越多,如果我們被眾多不必要的目標所左右,那麼我們的人生將會變得雜而不精,長此以往,我們就很難取得大的成就了。心有多大,我們夢想的舞台就有多大。但是我們需要的是專一的目標,如果目標太多的話,舞台的負重就會變大,很有可能承受不住,最後免不了出現傾塌覆滅的危險。
很多人會問:世上的路有千千萬,哪一條才是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呢?答案是,能夠吸引到你的就是最好的。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會走無數條路,但是,能夠讓我們記憶深刻的道路就隻有幾條,而這幾條路,有的讓我們獲得了成功,有的則讓我們失敗,但是自己覺得已經盡力了。盡自己的全力去做一件事,如果還是沒有做成,就算失敗了,我們也不會覺得後悔。
在人生的千萬條道路中,要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這樣,我們才能發揮出自己的自律意識,才能夠讓自己不斷為之奮鬥。你可以在這條路上盡情地奔跑,因為你的激情在這條路上永遠都會被感染而不會消退,因為你將會執著於自己的目標,它可以讓對它感興趣的人全身心地投入,永遠不知疲倦。
有的人一輩子做了很多事,但是能讓人記住的卻一件也沒有;有的人一輩子隻做了一件事,卻讓人記憶猶新。成功者不是處處都比別人強,而是他們比其他人走對了幾步路,而這幾步路就是自律意識在起關鍵作用。
很多人總是習慣變換目標,今天確定的目標,明天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見異思遷,把自己剛剛確定下來的目標否決掉。有的人常常想,人生目標要慢慢找,欲速則不達,就這樣一直找到了最後,縱然到了人生盡頭,這些人仍然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目標。目標要早早確立,我們在孩提時代就聽老人們說過“三歲看小,七歲看老”。確立目標要趁早,奮鬥更要趁早。沒有目標的人生是可怕的,如此,你的人生將會像一葉浮萍一樣,風雨的走向就成了你人生的方向,這樣的人生是沒有意義可言的。
專一的目標會帶領我們走向成功,而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我們會感受到目標給我們帶來的強大氣場。我們都知道佛家以坐禪修身,而坐禪就是專一,就是要求心無雜念,如果心中想得太多、目標太多、塵世紛擾太多,就容易被影響,便根本做不到心無旁騖。目標專一並不是一紙空談,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錢學森、萬有引力的發現者牛頓,等等,正是因為他們有專一的目標,永遠都在路上奮鬥,最終成就了他們偉大的一生。
我們知道,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但是成大事者更要學會摒棄次要的目標,抓住主要目標,因為主要目標對我們的影響是最強大的,而目標太多,反而會讓我們的自律意識分散,我們要做的就是抓住主要目標,舍棄次要目標,讓所有的精神力量為自己的主要目標服務,這樣,我們的目標才能離我們越來越近,而黎明的曙光也終將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