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論一·“九德”釋義
《皋陶謨》中所舉九德:“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是自高及低排列的。為了論述方便,先釋“有家”三德;再加三德,釋“有邦”之德;然後釋“有天下”之德。
有家三德為“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簡而廉”,《〈尚書〉孔安國傳》(以下簡稱《孔傳》)曰:“性簡大而有廉隅。”“簡”取象於竹簡,竹簡成平麵,由此引申出“平易”、“質樸”之義。“廉”是物體的棱,《廣雅·釋言》:“廉,棱也。”平而有棱,形容人“平易近人而又堅持原則”。
“剛而塞”,《孔傳》:“剛斷而實塞。”“塞”是充滿、充實的意思。《玉篇》:“塞,實也,滿也。”據此,應釋為“能決斷而又務實”。但“決斷”與“務實”似乎不像“簡”與“廉”那樣能構成相反相成的關係。當然,“而”也可解為連結關係,但如果都可作轉折關係解,使句子的意義更進一層,豈不更好?細考“剛”義,《說文》:“剛,強,斷也,從刀,岡聲。”《漢語大字典》(以下簡稱《漢字》)引林義光《文源》之說,認為是“以刀斷網”,會意字。俗話說,快刀斬亂麻。刀之快,不僅在削鐵如泥,斷柔者如網或亂麻,其快並不輸於硬鐵。所以,若將“剛”看成會意字,則著重強調其鋒利。刀之鋒利,利於進攻,因而“剛”裏還包含著主動性。從主動進攻這一點來看,“塞”可相應理解為“止”,由“阻塞”義引申而來,與“要塞”、“邊塞”之“塞”義相似。“剛而塞”,就是“做事主動堅決而又有節製”。這樣解,是否比“能決斷而又務實”更好些呢?
“強而義”,《孔傳》:“無所屈撓,動必合義。”此“強”解為不折不撓,抗壓之“強”。但從“義”來看,我認為應解為能力強或實力強。“義”既從“利”引申到“契約關係”,美化成“兄弟(朋友)關係”,那麼,就有了協調好人際關係,搞好團結的意思。能力強的人容易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甚至恃強淩弱、多占其利,所以,能力強而又能協調好關係,對一個組織的領導人尤顯可貴。
有邦之德再加三德:“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
“亂而敬”,《孔傳》:“亂,治也;有治而能謹敬。”“亂”指的是分配權,君之專權。“敬”,《文言·坤》:“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可見“敬”是對內的標準,因此,這句話可譯為“處事公平而持重”。
“擾而毅”,《孔傳》:“擾,順也;致果為毅。”“果”是“果敢”的意思,《論語·雍也》:“由也果”;“致”是“極其”的意思,《荀子·榮辱》:“誌意致修,德行致厚,智慮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擾”的本意是“煩”,《說文》:“擾,煩也。”後引申為不厭其煩地進行訓導、安撫,於是就有了“順”的意思。因此,先秦時人把馴養的家畜也稱之為“擾”。《周禮·夏官·職方誌》:“其畜宜六擾。”鄭玄注:“六擾:馬、牛、羊、豕、犬、雞。”這句話,依之當譯為:“耐心隨順而又極其果敢”。
“直而溫”,《孔傳》:“行正直而氣溫和。”意譯為:“嚴以律己而寬以待人”。
有天下之德再加三德:“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
“寬而栗”,《孔傳》:“性寬弘而能莊栗。”“寬”是寬容、寬鬆,能聽取各種分歧的意見,協調各種衝突的利益,“栗”是“慄”的通假,自己行事非常謹慎,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因為權力大了,出不得一點錯,失之毫厘,差之千裏,必須慎之又慎。
“柔而立”,《孔傳》:“和柔而能立事。”“柔”的特性是能順勢隨物而改變形態,而“立”則是要直樹定位,看上去是相矛盾的。但浪能壁立,可見“辦事方式柔和而立場堅定”,雖然很難,並非絕對不能統一。
“願而恭”,《孔傳》:“愨願而恭恪。”《說文》:“願,謹也。”又,“恭,肅也。”從字本義上看,兩者相差不大。從《論語》中有反“鄉願”之辭,我想到“願”有從人心願的意思,過了頭,就變成了無原則地討好人;而“肅”則有嚴肅負責之義。故譯為:“與人為善,從人心願而嚴肅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