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十篇德章〔王本四十七章〕(1 / 1)

第十篇德章〔王本四十七章〕

不出於戶, 隻有不出大門,

以知天下; 才能知道天下之事;

不規於牖, 隻有不望窗外,

以知天道。 才能認識天道。

其出彌遠, 你走出去越遠,

其知彌少。 就知道得越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正因為這樣,有道之君以不具體作為而知事,

不見而名, 不表現意圖而下命令,

不為而成。 不刻意追求而成功。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王本作:“不出戶,知天下;不牖,見天道。”兩者字麵差別不大,意義卻相差很大。據王本,則易理解為:“不出大門,能知天下事;不望窗外,能認識天道。”(《任譯》)似乎此為聖人勝過常人之處。依帛書,則義應為:“以不出戶而知天下,以不規於牖而知天道”,則“不出於戶”為“知天下”之前提,“不規於牖”為“知天道”的前提。譯成白話,應為:“隻有不出大門,才能知天下事;隻有不望窗外,才能認識天道。”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你走出去越遠,知道得越少。這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種特殊的認識論。說它特殊,因為它有別於西方哲學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識論。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對事物本質的把握,不能靠對事物現象的觀察,與從書本得來的間接經驗,而要靠自己的內心去體悟。故而,有時候要封閉外來信息通道,使心神得以集中、專注,以求認識實現飛躍。如果大量的關注僅停留在外部現象上,會分散精力,轉移思維重心,影響感悟的實現。這種認識論是耶非耶,非我所能評判。我隻能說這種認識論源遠流長,自有其經驗根據,也長期地、直到今天依然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故值得認真研究。

本章就是依這種認識論來展開論述的,最後還是落實到有道之君不要太有為這一點上。“不見而名”,“見”為“現”,“名”,各注本一律通假為“明”,譯如“不必親見就明”(《任譯》)。這樣譯解,一是沒有考慮到《老子》中本有“明”字,為何此處“明”獨通假為“名”?更主要的是沒有想到“聖人”的“名”應與政治有關。故此處“名”應通“命”,與“見”(現)相應,意譯為:“不表現意圖而下命令”(請參閱《第三篇德章[王本四十一章]》“道隱無名”句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