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道章〔王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 車輪上三十條車輻都支在一個車轂上,
當其無, 當車轂中間鏤空(無),才能穿進車軸,使軸隨著輪子轉動,
有車之用。 起到推動車輛前進的作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 坯泥中挖凹進一個坑(無),
有器之用。 就有了作盛物器皿的用途。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 在圍牆上鑿出門和窗(無),
有室之用。 就有了作住宅的用途。
故有之以為利, 故而,擁有一樣事物若是為了享有它的功能的話,
無之以為用。 那麼,揚棄一些執著才能使其發揮作用。
上章講“無為”、“無事”,本章繼續舉生活實例加以印證,並據此提升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哲理高度。
轂,音gǔ,車輪中心穿軸、承輻的同心小圓圈。“三十輻共一轂”雲雲,一般譯為:“三十條輻集中到一個轂,有了轂中間的空洞,才有車的作用。”(《任譯》)意思不錯,但我當初讀到這樣的譯文,覺得理解起來尚有困難。及至讀到《文子》中有關的話,才恍然明白。謹獻曝於下。
《文子·上德》篇中說:“通於道者若車軸,轉於轂中,不運於己,與之千裏,終而複始,轉於無窮之原也。”這段話中,將有道之君比喻為車軸,“轉於轂中”,是指軸在轂中轉動,但這轉動不是與轂脫離關係的自己運動(“不運於己”),而是隨著車輪的滾動而轉動(“與之千裏”),那麼,就可以“終而複始,轉於無窮之原也”。
本章之喻與《文子》略有不同。本章以轂喻有道之君,“當其無”,以轂中空可以穿軸,使輪能推車而行,故“有車之用”。轂穿軸後,還是“不運於己,與之千裏”,所以,此“無”還有“無執己見”的意思在。但因為轂本來與輻合成一體,不像軸原來與輪是脫離的,隻有穿入轂中,緊密無縫,才隨輪而轉;故所以軸本來自主的“有”顯見,“無”義也易理解;而轂之“有”表現為中實而不讓軸穿入,其“無”之隨輪而轉義,要由轂之“無”轉到軸之“有”上,再從軸之“有”轉到軸之“無”上才能顯出,故理解上有一定困難。在這一比喻中,轂為有道之君,輪為民,車為“邦”或“天下”。
後麵兩個比喻,用法與此同。“埏埴以為器”之“埏”,一般從河上公注,通假為“”(shān):“,和也;埴,土也;和土以為飲食之器。”我認為應該首先在“埏”(yán)本字上求解。“埏”,一作“墓道”解,《廣韻·仙韻》:“埏,墓道。”《文選·潘嶽〈袁水逝文〉》:“撫靈櫬兮訣幽房,棺冥冥兮埏窈窕。”李善注引《聲類》曰:“埏,墓遂也。”一作“水池,下濕之地”解,《廣雅·釋地》:“埏,池也。”王念孫疏證:“《玉篇》:‘埏,濕也,池也。’下濕曰隰,停水曰池,皆有廣衍之義,故皆謂之埏。”這兩種解,有一共同處,均為“下凹”,故王念孫說“皆有廣衍之義”,還不如說“皆有下凹之義”。但墓道與隰地之下凹,落差不是很大,坡度平緩,故有“廣衍”義。由此,可視此句中“埏”為名詞作動詞義,義為“使(平滑)下凹”。將一團坯泥挖凹進去一塊,就可以做成器皿。“當其無”,為當“埴”中之為“埏”之土“無”,便“有器之用”。“埏”喻君,“埴”喻民,“器”喻邦國或天下。下一比喻中,“戶牖”為君,“牆”(字麵上沒有出現)喻民,“室”喻邦國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