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德章〔王本五十一章〕
道生之, 道產生生命活力,
德畜之, 德哺育生命活力,
物形之, 生命體給生命活力以形態,
器成之, 器具使生命活力表現出來,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正因為這樣,萬物沒有不認為道德是最尊貴的。
道之尊, 而以道的尊嚴、
德之貴, 德的貴重,
夫莫之命而恒自然。 它們對萬物從來不下達命令,而永遠讓萬物以符合
自己天性的方式生存、發展。
故道生之, 故此,道產生生命活力,
德畜之, 德哺育生命活力,
長之、育之, 使之成長發育,
亭之、毒之, 使之成熟,
養之、覆之; 使之老有所養、死有所葬;
生而不有, 生之而不占有,
為而不恃, 為之服務而不居功,
長而不宰, 使之成長而不控製,
是謂玄德。 這就叫“玄德”(最基本的天、地、人的德行)。
本章除據帛書改“勢”為“器”、將“常”改為“恒”外,其餘從王本。
本章內容較淺顯,但在《老子》哲學體係中占據十分重要的邏輯地位。本章提出兩點:一、道、德之尊貴由於其生養萬物之功能,這有點類似於《聖經》中提出上帝之尊貴由於其為世界之造物主。二、更為重要的是,指出道德之尊貴體現在“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上,這充分表現了《老子》哲學的生命哲學的特征,與《聖經》對上帝權柄的描述判然有別。(讀者可參閱《還吾莊子·代序》中有關東方文化以生命意識為主流,西方文化以造物意識為主流的論述。)這就使道德之尊貴與其姿態之卑下統一起來,也可以說,正是其自覺地“守雌”、“處下”而使其恒久、自然地尊貴。這個尊貴與卑下的辯證統一的觀點,正是《老子》政治哲學的核心觀點,是生命哲學(生命本質同一、平等、和諧)的必然結論;而在當時的政治現實中,卻不合強權者的心意,處處碰壁,遭到遺棄。所以《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見《第三十三篇德章[王本七十章]》,即依《德經》為老子摘錄前賢之語錄觀之,此言雖非老子所說,但也充分表達了老子的觀點。《德經》其他章節一般也應作如是觀。)“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等語,在書中一再出現,可見老子對其的重視與強調。結合當時語境,也含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意味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