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為“懷藏”義。《韓非子·和氏》:“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抱璞”即“懷玉”,後引申為懷才不遇。《儀禮·士相見禮》:“中視抱”,胡培正義:“抱在袷下帶上。”“袷”是相交疊的衣領。古人上衣,沒有鈕扣,衣領與前襟相交疊,腰間外束以帶。袷與帶之間,正遮蔽人體之胸膛與上腹。衣服沒有口袋,袖管內與衣懷間正可以藏掖東西,重要的東西都藏在衣懷裏,故曰“抱”。此“抱”與今天兩手合擁為“抱”之義不同。“脫”是滑落,藏在衣懷裏的東西,在劇烈動作時也容易滑出掉落,故要“善抱”。現今注本多把“抱”譯成“雙手圍抱”,雙手圍抱,隻要用力抱緊,就不會滑脫,故無所謂“善抱”不善抱。因此,“抱”應取“懷藏”義。而且,“懷藏”與“閉藏”,都是低姿態的守藏,與《老子》一貫的思想吻合。
子孫以祭祀不輟。這句話,現在注家多從《韓非子》說:“為人子孫者,體此道以守宗廟,不滅之謂‘祭祀不絕’。”帛書乙本正作:“子孫以祭祀不絕”,可見《韓非子》所見文本與帛書同。 但王本作“輟”,義與“絕”同,約定俗成,故從王本。但按《韓非子》解釋,此句與上兩句的邏輯關係還是不很清晰。實際上,這句應理解為“以祭祀子孫不絕”,即“靠著祭神祀祖而使子孫後代延綿不絕”。祭神祀祖,都以十分恭敬的態度,重申謹守傳統的重要性,因此,可以視作家族集體的守藏。這樣理解,就與上文兩句緊密聯係起來了,上文猶如此句之比興。
“修之於身(鄉、邦、天下)”;帛書作“修之身(鄉、邦、天下)”,世傳本可能為後人潤色修改,但義與帛書無異,而表達更易於今人理解接受,音節也鏗鏘,故從王本。曆來注家,對“之”字都未作譯解,視為語助詞。倘明白上文三句都申述一個意思:“善守藏”,則容易想到此“之”是代詞,指代“守藏之道”。
“真”、“餘”、“長”、“豐”、“普”,都是對“德”的形容,質相同而量有遞進。“以身觀身”,即“以身德觀身之然”,“以家觀家”等仿此。任繼愈先生把“故以身觀身”雲雲,譯為“所以(要)從個人(的觀點)來認識個人”雲雲;陳鼓應先生則譯為“所以要從(我)個人觀照(其他的)個人”雲雲,以致出現“從(我的)天下觀照(其他的)天下”這樣的譯文,如此譯解,意思比原文更晦澀不通。馮達甫先生譯為“所以根據人身的修治觀察這人”雲雲,意思接近了,但有的詞語還需辨析一下。“以家觀家”的前“家”,馮先生譯為“家的修治”,應為“家長的修治”,同理,後文應為“鄉長”、“邦侯”、“天下王”的“修治”。“觀”不僅是一般的“觀察”,應譯為“可以看到”,含有推理的成分,這從下文“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句可以看出,“觀”有“知”義。後一個“家”(鄉、邦、天下)才是指“家”(鄉、邦、天下)的治理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