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篇道章 [王本十六章]
至虛, 虛懷若穀的,
極也; 居中央;
守靜, 保持安靜的,
督也; 為核心;
萬物旁作, 在眾生命激烈競爭、向各方探求出路的時候,
吾以觀其複也。 我以虛靜的心態看他們回歸。
天物芸芸, 悟得天性的生命,
各複歸於其根。 紛紛回歸各自的根性。
歸根曰靜, 回歸根性就是“靜”,
是謂複命。 這就是回複到自身的使命與限定。
複命曰常, 回複到自身的使命與限定,就能使生命長久地存活。
知常曰明。 知道如何長久地存活,這就是明白道理。
不知常,妄; 不知道如何使生命長存久活,就叫“妄”;
妄作,凶。 憑著妄想去造作,這是很凶險的。
知常容, 知道了長存久活的規律,就能容納別人按其本性生存發展;
容乃公, 有容人之心,則可具公正之心;
公乃王, 有公正之心,則可以出任天下之王;
王乃天, 天下之王則以天為師;
天乃道, 以天為師則行大道;
道乃久, 行大道則長治久安。
沒身不殆。 哪怕遭受滅頂之災,也不會有危險。
至虛,極也;守靜,督也。王本作“致虛極,守靜篤”,但一般依帛書的注本,如《高注》、《徐注》,都標點為“至虛極也,守靜督也”,理解也與“致虛極,守靜篤”同。唯徐梵澄先生標點為:“至虛,極也;守靜,督也”。從全文看,當以徐梵澄先生之標點為是。
徐先生認為:“‘致虛’與‘守靜’合言”,即帛書之“至”為“致”的通假,為動詞,故徑改“至”為“致”。其實,“至”也可作動詞,有“到達”義,《楚辭·九章·抽思》“夫何極而不至兮”,朱熹集注:“至,到也。”《說文》“親,至也”,《段注》:“到其地曰‘至’,情意懇到曰‘至’。”《禮記·樂記》“樂至則無怨”,鄭玄注:“至,猶達也,行也”。故“至”不改為“致”,於義無礙。而徐先生認為:“‘極’訓‘盡’,即《大學》‘君子無所不用其極’之‘極’。‘督’訓‘中’,即《莊子》‘緣督以為經’之‘督’”,則於義尚有未盡處。
實際上,我看到徐梵澄先生的標點大為興奮,有柳暗花明之感,主要不是因為“‘致虛’與‘守靜’合言”,而是“極”與“督”合訓,都訓為“中”。據饒宗頤先生考證,先秦文獻著述中,“極有‘中’的意義,天極星即以其位於中央,故有此稱。極之訓中,《周禮》及《洪範》皆然。《周禮·天官》:‘設官分職,以為民極。’鄭玄《注》雲:‘極,中也。令天下之人各得其中,不失其所。’《洪範》敷陳天地的大法,是《尚書》中宗教哲學思想最有體係的一篇。‘極’是貫串全篇的字眼,如:‘九疇……次五,曰建用皇極。’孔《傳》雲:‘皇,大;極,中也。凡立事當用大中之道。’又如:‘五、皇極,皇建其有極。’孔《傳》:‘大中之道,大立其有中,謂行九疇之義。’”(《帛書〈係辭傳〉“大恒”說》,見上海古籍出版社《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
“督”也有“中”義。《說文》:“督,察也。”《正字通·目部》:“督,董也。凡董者,以聚精凝。”“董”,即正視、固視、深視。兩眼集中看一個目標,眸子就會向中間靠攏,由此引申出“督”之“中”義。《周禮·考工記·匠人》“堂塗十有二分”鄭玄注:“分其督旁之修”,賈公彥疏:“名中央為督。督者,所以督率兩旁。”中醫有“督脈”,《字彙補·目部》:“督,人背中為督脈,是奇經八脈之一。”《段注》:“督,督者以中道察視之,人身督脈在一身之中。”
但在中國古代的政治觀念中,“中”往往又有“最高”的意思。這與古人的觀念裏,我們的國家居於大地之中央有關。故“中央”與“最高層”領導是一個意思,在漢語的語彙係統中,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這裏的“極”、“督”,既是“中”義,又是“最高”義。在哲理意義上其所指為“中”,在政治語義上其所指為“最高”。因此,這句話可理解為,最高的領導(君主)要“至虛”、“守靜”,方能得其中道,與其地位相稱。
就像上章在“精”與“和”中重點論“和”一樣,本章在“虛”與“靜”中著重論“靜”。因為正如“和”乃保“精”之道,“靜”也是還“虛”之道。可以說“和”之行為的目標是全“精”,而“靜”之行為的目標是至“虛”;故論“和”即是論“精”,論“靜”即是論“虛”。故上章曰“知和曰常”,本章曰“歸根曰靜,是謂複命,複命曰常”,也即“知靜曰常”。由此,可見《老子》篇章之理路。
“靜”,其義非為“靜止”、“不動”,乃為“安靜”、“不躁”。這本從“靜為躁君”(《第二十九篇道章[王本二十六章]》)中可以明白看出,但現今的注家往往混淆了這一點,故得出了似是而非的結論。如古棣先生說:“這一章中心是一個‘靜’字,從‘靜’字作了一係列的推演,說這樣就合乎道了,就‘沒身不殆’了。開頭說‘致虛極,守靜篤’,為什麼隻落到一個‘靜’字上呢?原來在老子這(裏)虛靜是分不開的,虛靜並非判然二事。在老子看來,與虛相對立的實有——萬物,紛紛,變化不已,這是與靜相對立的動,這是表麵的、不常的,歸根到底還要回到靜。實即動,虛即靜,所以言靜,虛即在其中矣。老子這裏講的‘致虛極,守靜篤’是主觀修養,是從他的本體論引申出來的。他認為宇宙萬物就是靜——動——靜的循環往複,就是在這一章裏也說得很清楚,說客觀世界‘夫物,各歸其根,歸根曰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