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第二十四篇道章 〔王本二十四章〕(1 / 3)

第二十四篇道章 〔王本二十四章〕

炊者不立, 就像炊火雖旺不能樹立,

自視者不章, 自我表揚的人產生不了好影響,

自見者不明, 以為高明的人其實沒智慧,

自伐者無功, 逞著自己的意願去討伐別人以已為是,妄責他人沒有任何功績,

自矜者不長。 自以為賢能的人不能當領導。

其在道也, 從行為法則角度說,

曰“餘食贅行”, 這叫做“多餘的作為和累贅的行動”,

物或惡之, 有不少“物”也對之表示厭惡,

故有欲者弗居。 故而,對自己有所期望的人,不這麼做。

本章在王本中為道經第二十四章,而帛書甲、乙本均為道經第二十二章。此從帛書排序。也可視為“以道注德”,而帛書優於通行本的一條佐證。

本章文字也基本上從帛書。

炊者不立;王本作“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而據《高注》,“形玄、慶陽、溪、趙孟、樓正、河上、顧、範、彭、徽、邵、司馬、蘇、誌、焦諸本‘企’字作‘’”。高明先生認為,“帛書‘炊者不立’,當從今本讀作‘企者不立’……‘炊’、‘企’二字古音同通假……‘企’字與‘’同義,皆指蹺起腳跟延身遠眺。蹺腳而立必不穩,故曰‘企者不立’。”高明先生又認為:“今本‘企者不立’下有‘跨者不行’一句,兩者相對成偶,顯然出自六朝人之手,取用駢體對偶之文體,帛書組不察,則謂甲、乙本‘脫誤’,實難苟同。誠然,《老子》確有對文,但屬古諺,一般以排比句居多。例如此文‘企者不立,自是者不彰,自見者不明……’,則與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句型一律。皆先用四字獨句開始,隨繼之五字排比句,並非句句成對文。今從帛書甲、乙本所見,‘跨者不行’四字恐非《老子》舊文,無疑為後人增入。‘企者不立’似為古諺,老子引以為喻,從而說明:自以為是者反而不彰,自逞己見者反而不明,自我炫耀者反而無功,自我尊大者反而不得尊重等等的輕躁行為,皆反自然。”

高明先生認為“‘跨者不行’四字恐非《老子》舊文”的意見我是讚同的,但我是因為覺得“炊者不立”之“炊”,不必通假為“企”自能成立,且似乎更好,而得出“跨者不行”是後人妄加的結論的。

《漢書·枚乘傳》“一人炊之”,顏師古注:“炊,爨()火也。”炊,就是煮飯燒菜的火。炊火盡管升騰旺盛,但沒有形質,不能樹立、持久。《老子》用炊火作比喻,指出表麵旺盛者往往內無實質,喻義倒與不終朝日的飄風驟雨有相似之處。“跨者不行”顯然不可與之對偶,且“跨者”為何“不行”語焉不詳,引起各種揣測,故舍之。

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王本作:“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說文》:“見,視也”,“視,瞻也”;而“章,明也”,也是常見的注解。因此,“自視者不章”與“自見者不明”,在某種意義上,完全可以看作同一回事。我們當然不能認為《老子》在這裏說同義反複的兩句話,因此,隻有根據其中幾個關鍵詞來確定這兩句話的意思。《老子》中用“明”,都是指的“明白”、“知曉”,如“知常曰明”、“自知者明”、“見小曰明”、“複歸其明”、“非以明民”、“明道若昧”、“明白四達”、“是謂微明”、“是謂襲明”等,因此,這“自見”之“見”,並非“觀視”,也非“顯露”,而是“見識”之“見”,“自見者不明”,意為“自以為有見識的人其實不明智”。與此相對,“視”並非“是”之通假,而是“示”義(《尚書·洛誥》“來視予卜休恒吉”、“丕視功載”,蔡沈集傳:“視,示也。”),“自視”即“將自己的優點宣揚、示人”,今天還常用的“自視甚高”,也可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自視”。現在將“自視”理解為“把自己看得如何”,也許由詞義遷變所造成。“章”之“明”,乃“顯明”之義,給人看的。“自視者不章”,即“宣揚自己的人不能造成較大的好影響”。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