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第二十六篇德章 [王本六十三章](1 / 2)

第二十六篇德章 [王本六十三章]

為無為, 努力營建初創之業,

事無事, 治理尚未發生之變,

味無未, 研究尚未滋盛之事,

大小, 以處理大事的態度來處理小事,

多少, 以對待多數的態度來對待少數,

報怨以德。 回報怨恨以恩德。

圖難於其易, 想解決難事要從容易的事情著手,

為大於其細。 要完成大業須從細小的地方做起。

天下之難作於易, 世界上的難事都是由容易解決的事情積累釀成的,

天下之大作於細, 世界上的大業都是由細微的業績蓄積成就的,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 正因為這樣,有道之君最終不以能成功大業而自得,

故能成其大。 故而才能成就大業。

夫輕諾必寡信, 輕率許諾,必定缺少信用;

多易必多難, 做事經常圖輕易,必定會遭遇許多困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 正因為這樣,有道之君要對此加以辨析,

故終於無難。 故而最終沒什麼不可解決的難事。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未。”王本等世傳本“味無未”均作“味無味”,此從帛書甲本。但研究帛書的諸注家,均未對這一差異引起足夠重視,徑認“未”為“味”之通假。其實,在同一句中,僅隔一字,一“味”為本字,一“未”為通假,古人為什麼要開這一玩笑?通假說明顯不通。而抄錯與脫漏“口”旁,也無可能。本章正論“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怎麼會在細節上如此粗忽,自己把自己弄成個反麵教材?這一點,是稍許“難之”,認真想一想,即可明白的。隻可惜集體不想,這種地方,盡管我應該已見怪不怪,但還是經常想不通。

對“未”字的理解,乃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可不辨,且讓我慢慢道來。

這句話,王弼注為:“以無為為居,以不言為教,以恬淡為味,治之極也。”河上公注:“因成循故,無所造作;(不)預設備,除煩省事也;深思遠慮,味道意也。”兩者意思差不多,譯成白話,即:“把無為當作為,把無事當作事,把無味當作味。”但這樣理解,與後文似乎不搭界。有些注家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他們不懷疑前人與自己的理解有誤,卻疑原文錯簡。古棣先生認為“原文錯亂較多”,幹脆將本句刪去,將下文“大小,多少,報怨以德”移往王本七十九章“和大怨”句上,本章從“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開始,徹底則徹底矣,但若依《古校》,後人恐與《老子》本意從此無緣已。而陳鼓應先生則覺得後文“報怨以德”“和上下文似不相關聯,馬敘倫認為當在七十九章‘和大怨’上,嚴靈峰認為當在七十九章‘必有餘怨’句下。茲依嚴說移入七十九章。”依此說,那就不僅認為原文有錯簡,實在是認為原文寫錯,自告奮勇給老子改文章了。這樣的訓詁注經法,叫人怎麼敢佩服?

然而,對王弼注不生懷疑也有充分理由,因為後來的注家幾乎不用考慮即可認定“為無為”即“無為而無不為”,“事無事”即“取天下,恒無事”(見《徐注》),本章與該章(《第十一篇德章[王本四十八章]》)中的“無為”、“無事”同義,都是正麵的意思。而且,《老子》中用“無為”處很多,《道經》中有三處,《德經》中有九處,除本章外,其餘十一處“無為”義均同;用“無事”共四處,除本章外,其餘三處“無事”義也相同。所以,要證明本章的“無為”、“無事”與其他的“無為”、“無事”含義不同,則仿佛冒天下之大不韙。但若能證明這一點,無疑對《德經》非老子所撰、也非一人所撰的這一推測,是個有力的佐證。因為若一人所撰,應不致在“無為”、“無事”這樣的關鍵詞上取大不相同的定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