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第三十二篇道章 [王本二十八章](2 / 2)

“不離”,此從乙本,甲本“離”作“雞”,王本“離”作“離”。查《說文》:“離,山神獸也。”音chī,應為“魑”之本字。另外,“離”在《周易》中作卦名時用,在《否》卦辭中,也有“疇離(音lí)祉”語。此“離”,後均作“離”,“離”應為“離”之本字,今則為“離”之簡化字。結合本章語境,我認為此“離”當為“離”卦之“離”,而非“離去”之“離”。一個佐證是,《第二十九篇道章[王本二十六章]》中,王本作“不離輜重”,甲本作“不其甾重”,而甲本在本章中作“恒德不雞”,可見本章中“離”與該章中“離”不同義。該章之“離”顯為“離開”,則本章之“離”應為別義。“離,明也。”(《廣韻》),“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周易·離卦·彖辭》)。疑甲本以“”通假“”,乃取鳥羽美麗之義。“離”由“明”、“麗”義,引申出附麗義,又引申出“文飾”義。《太玄·玄測》“盛哉日乎,炳明離章”,司馬光集注引陸曰:“離,文也。”動物界裏,雄性多以漂亮的外表來吸引雌性,以求偶交配。故“知其雄,守其雌”則“不離”,不文飾炫耀。因此能“複歸嬰兒”。嬰兒看上去最無力,其實他對外界的適應能力最強。“複歸嬰兒”,就是回複到嬰兒那樣的外表柔弱、內氣充盈的狀態。

“知其日,守其辱”,此從甲本,乙本作“知其白,守其辱”,很可能是乙本校訂者不解“日”義,從“大白若辱”反推“日”為“白”之誤,故改之。同樣,王本的校訂者,可能見文中另有“知其白,守其黑”,故改“知其白”為“知其榮”,以與“守其辱”相對。這樣改,字麵上通順了,卻與《老子》本意相去更遠了。我在《第三篇德章[王本四十一章]》“大日若辱”的注解中,已證“日”與“辱”相對,相當於今日以“盈”與“虧”對舉,“日”有“實”義,“辱”有“虧”義。這裏再舉一佐證。《老子》中與“虛”相對的“實”,是作動詞解的,“虛其心,實其腹”;作名詞解的“實”,是指“果實”,與“華”(花)相對;作名詞或形容詞解的與“虛”相對的“實”,則空缺。而“虧”字也沒有。這就為以“日”代“實”,以“辱”代“虧”提供了可能性。當然,這僅是佐證。主要是下接“恒德乃足”乃直截了當,不用任何轉義、引申,與“為天下穀”的取象也相當吻合。

“知其白,守其黑”,“白”是指“明白”,有智謀;“黑”是指的“愚昧”。《荀子·五霸》“仁人之所務白也”,楊注:“白,明白也。”《太玄·昆》“不知白”,司馬光集注:“白,智也。”“昆於黑”,司馬光集注引宋衷曰:“黑,愚也。”《後漢書·馮衍傳》“詳眾士之白黑”,李賢注:“白黑猶賢愚也。”故接以“為天下式”,“式”為“法則”義,“法則”要智力去理解,又雲“恒德不忒”,不出差錯,自然也需要智力。有些注家不明“白”、“黑”指的是什麼,故認為從“守其黑”到“知其榮”(此乃按王本句序)為“後人所竄入”,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陳注》有關注釋。

“無、極”曆來作一個詞來理解,解為“無極生太極”之“無極”,稍知先秦古文用語,便可知其謬。但謬種一直流傳至今。其實應為兩個詞,“無”乃“超越”義,“極”為“執中道”義。隻有“超越”與“執中”,才能長久地做到“不忒”。也即“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之義。

本篇德章論“無適”之禍,本章則從形而上的高度,來論“恒德”的“不離”、“乃足”與“不忒”,也就是“無名”、“無利”與“無智”,落實到“聖人”不用,“大製無割”,這比《管子》的“兵之勝,從於適”,與上章“哀兵勝”的思想更高一層,從根本上反對炫耀實力,使用武力,服人以力。從本章,也可見“王道”與“霸道”的境界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