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篇德章 [王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 世界上沒有比水更柔和更軟弱的了,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但是,能鑿擊很堅硬的物體的東西,卻沒有能承受得了水的衝擊,
以其無以易之。 因為沒辦法改變它。
弱之勝強, 軟弱的能承受堅硬的,
柔之勝剛, 柔和的能承受剛強的,
天下莫不知, 世上的人沒有不知道的,
莫能行。 卻沒有能這樣去做的。
是以聖人雲: 正因為這樣,有道之君說,
受邦之垢, 能承受一邦民眾批評指責的,
是謂社稷主; 這才能被稱為政權的主事人;
受邦不祥, 能承擔一邦的災禍,
是為天下王。 這才成為天下的王。
正言若反。 這從事實正麵闡述的觀點,聽上去好像跟一般人的認識正相反。
由於對“勝”的理解不同,故本章中有“勝”的句子,我的譯解與其他注本均不同。
本章第一句,陳鼓應先生譯為:“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衝激堅強的東西沒有能勝過它,因為沒有什麼能代替它。”照這種譯法,“攻堅強者”有好多種,而水是其中最好的一種。這樣解釋,顯然與下文“弱之勝強,柔之勝剛”不符,但勉強還說得過去,但把“以其無以易之”譯成“因為沒有什麼能代替它”,就成了一句令人費解的多餘的話了。“沒有什麼能代替它”,指的是什麼?指的是前文“莫之能勝”嗎?既然將“莫之能勝”認作邏輯前提,就用不著證明它,也無法用什麼“沒有什麼能代替”來證明之,這個“因為”從何談起?如果是指在“攻堅強者”各種器械中,水的作用時間最短、效果最好,“沒有什麼能代替它”,則顯然與經驗事實不符。我的譯解中,“莫之能勝”的“之”,指代的是“水”,“攻堅強者”為一類器物,其能攻克堅強,卻無法“勝”水。“勝”還是作“任”解,可進一步引申為“抗衡”。“攻堅強者”沒有誰能與水抗衡的,因為“無以易之”;“易”是改變的意思。攻水者看上去改變了水的形態,其實沒有改變,攻進水裏一退出來,水即恢複原狀;築壩攔水,天久日長,結果土壩反被水衝蝕甚至潰決;這是一個人人都知道的經驗事實,正與下文“天下莫不知”相應。
因為攻堅強者不能與水抗衡,所以,反過來說,就是弱能與強抗衡,柔能與剛抗衡。“弱之勝強,柔之勝剛”之“勝”,從現代語境角度看來,譯成“抗衡”,最能被接受。但考慮到下文引出的“受邦之垢”、“受邦不祥”之“受”,這裏還是譯為“承受”,將此理解為一種委婉的說法。
受邦之垢。“垢”,帛書甲、乙本均作“”。古文“、詬、垢”通,都是恥辱和嗬斥義。這裏譯為“批評、指責”。
正言若反。我與其他注家譯解基本一致。唯“言”為觀點或主張,故上文“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主;受邦不祥,是為天下王”是一種應然的要求,而非已然的狀態,這是需要特別強調指出的。否則,“正言若反”,好像聖人已做了君主,還得利賣乖,說“受邦之垢”、“受邦不祥”,十分矯情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