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血月 第一章 多事之秋[一](3 / 3)

一名學子道:“塚宰大人貴為六卿之首,清正廉潔,儒雅大度,滿腹經綸,為滿朝文武楷模。”

姬雲淺淺一笑:“哎,難怪認識我家的人多。很多人堵在大門口罵娘呢。這楷模二字,於我實在名不副實。宗伯大人倒是十足的君子。”

仲山甫吹了吹胡子:“榮公,來時這幫兔崽子不分青紅皂白朝我們扔東西,恨不得把我們弄成喪家之犬。此時提君子風度,有辱斯文。我想好了,今後誰招惹我,我就揍誰。”

一陣竊笑。

姬雲招呼在一旁垂首侍立的幾名大臣入座後,對眾人道:“剛才我講了大周王朝的體係構架,按理說在這個架構下,我大周王朝應該繁榮安定才是,但實情並非如此。先王武王創建大周王朝僅兩年,就因積勞成疾與世長辭了。那時灃河上興建的三座橋都還沒完工呢。先王武王還沒下葬,就起了戰端。悲哀的是,戰爭的起因不是外敵入侵,卻是同室操戈。事情源於先王武王駕崩後,在王室擔任大傅的周公姬旦擁立先王武王的嫡長子姬誦為天子,因姬誦年幼,姬旦就充當了攝政王。這激起了被冊封在外的姬誦的三位王叔的不滿。認為姬旦有篡位之嫌。於是這三位本授命監督管束殷商遺民的王叔,竟然勾結帝辛的兒子武庚發動了叛亂,這就是史上有名的三監之亂。當時參與叛亂的,多達十九個諸侯國。危難之際,姬旦兼任大師,率兵討伐,經過激烈戰鬥,平息了叛亂。也就是從那時起,在洛邑興建了陪都,主要用於屯兵,震懾中原諸侯。為了有效地管理天下,姬旦製訂了周典,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禮樂華章。待姬誦成年後,姬旦辭去攝政王之職,盡心盡力輔佐姬誦治國,因此成為一代大賢。以至後世隻知有周公,不知有天子。”他的神情漸漸凝重,“姬旦起初成為攝政王,是否真有篡位之心不可臆斷,但他的眾多兒子都被冊封為諸侯,卻是不爭的事實。依靠周典講求的禮法治理天下,會不會給天下帶來安寧呢?答案是否定的。百十年來,王室一直處於動蕩之中,戰爭頻繁。周公東征之後,先王康王西征、昭王南征、穆王又西征,直至如今,當今天子十餘年間就東征西討了九次,大大小小的戰爭無一不加重王室財政匱竭。但如此多的戰亂絕大多數並非由王室一直排斥在封土之外的異族造成,禍端起於諸侯的叛亂。比如先王穆王時,作為四等子爵國的徐國公然稱王反叛,當時徐國周邊的三十六個諸侯國,竟有三十二個參與了叛亂。這很讓人寒心。又比如同為四等子爵國的楚國,自恃居長江以南,不斷挑戰王室權威。王室曆年來數次出兵討伐楚國,付岀了慘重的代價。”

一名學子道:“楚國實在囂張,我父親說,楚國國君熊通公然鄙視王室,叫囂‘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溢。’還封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這幾年由於天子三次親征,楚國才被迫撤銷了王號。”

姬雲點了點頭:“是啊。可是戰爭無論勝敗,都是勞民傷財的事情。多年來王室毀滅一批諸侯國,又冊封更多的諸侯國,如此惡性循環,使王室一天天衰落。有時為了安撫諸侯,不得不割讓王畿的土地作為封賞。而諸侯們除了不斷向王室索要賞賜,有意不按禮法繳納貢賦,肆意擴張封國領土,相互蠶食,甚至不來朝拜天子了。諸侯和世襲貴族有意怠慢王室,平民也變著法子偷稅漏稅。以耕作為例,本來籍田製規定九百畝土地,分給八人耕種。其中一百畝為公田,八百畝均分為私田。春耕秋收時,先播種收割公田,在料理私田。然而當下各人隻為私田勞作,公田幾乎荒蕪了。王室根本得不到盈充。這一切都是在分封製下實施周典的弊端。倘不變革,大周王朝就隻有走上絕路,麵臨覆滅的厄運了。所以,天子才勵誌改新。經過三年的準備,即將出台新的《周官》取代舊的《周典》。”他環顧著一張張年輕的麵孔,“曆來變革,總是要犧牲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新的《周官》會打破分封製和世襲製,逐步把王朝演變為一個大一統的王國,而不是像如今把領土分割為太多私有版塊治理。到那時王室才真正稱得上富強繁榮。你們皆是姬姓王室子弟,可以選擇為締造一個全新的王朝服務,也可以抵製新政,繼續在世襲製的光環下戴著貴族的頭銜,領著豐厚的俸祿,大把揮霍錢財和光陰,過著寄生蟲的日子,坐在外表豪華內心腐朽的門檻上等死。”

眾人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