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傳 泗州城的末日 第一百三十七回 冤家路窄(1 / 2)

三省寫好彈劾潘季馴的奏疏後,將草稿拿給四伯伯看。常四爺很是滿意,為了能達到最好效果,他還找來了泗州一帶的鄉紳和名士讓他們在奏疏上聯合署名。眾人看了全文後都義憤填膺起來,稱讚常家大義滅親,於是都很爽快地簽上自己的名字。州守陳永直大人見狀,不願意在大家麵前表現得過於落後,也隻好乖乖地跟在別人的後麵簽了字。

卻說奏疏很快到了京城,首輔張居正看了大吃一驚,他也沒有料想到蓄清刷黃工程對泗州一帶影響如此之嚴重。如果隻是一個小小的泗州城受淹那也不是什麼大事,問題關鍵在於那裏有朱家皇陵,年輕的萬曆皇帝知曉此事萬一發了怒,後果將會很嚴重。於是,他將奏疏暫扣在手上,一方麵派人火速通知潘季馴,讓事先有個心裏準備;另一方麵,張居正進宮去麵見李太後,征詢她的看法。

李太後歎息道:“這世間並無萬全之策,那隻能兩害相較取其輕!漕運乃關係大明生死存亡的經濟命脈,更是所有朝政事務中重中之重!現在運河暢通,京城繁盛,相信先祖們在九泉之下受了些小災小難,也不會怪罪我們這些活著的子孫!”

李太後已經明確地表明了態度,張居正這才放下心來,靜等潘季馴拿出應辯之策之後,再將常三省的彈劾奏疏呈上去。

聽聞有人彈劾自己,潘季馴十分惶恐,立即啟程前赴祖陵察看情況。夫人青音放心不下泗州家中的爹娘,便帶著兒子大複也相伴前往。來到泗州,潘季馴對上次遭到當地的百姓襲擊之事還心有餘悸,因此他讓幾個隨從護送夫人兒子前往常府,而自己則帶著一行人直奔皇家祖陵。來到祖陵,他發現那裏的災情並沒有像所傳說的那般嚴重,這才心裏稍安。泗州這些商人以前是直接在淮河上通航進行商貿往來,現在高家堰大壩築起,他們不得不繞道而行,顯而易見,兩河工程是觸動了這些人的利益。這些唯利是圖的商人豈能罷休,於是就攛掇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來彈劾我潘某人。我潘某一心為公,並無半點私心,豈能怕爾等陰暗小人?

卻說夫人青音進了城,所到之處滿眼盡是蕭條荒涼,家鄉變化之大,讓她吃驚不已。來到常府,老夫人熱情地上前拉著她的手噓寒問暖,爹爹常四爺見到她後則哼了一聲就背著手離開了;久未謀麵的弟弟常三省本應該與她敘敘舊,卻也顯得很生疏,隻是不冷不熱地打個招呼,就再也沒有了下文。那位五叔,也就是三省的爹爹,倒也熱情,願意和她說些話,可是他絮絮叨叨的,也說出甚頭緒來。

青音帶著兒子大複坐在客廳裏感覺很不舒服,好在不久大姐青素來了,姐妹倆聊了一會兒,氣氛這才輕鬆起來。當談到泗州這一階段時間變故,特別是浮橋踩踏時,青素歎息道:“泗州落得如此慘淡光景都是因截淮蓄水而起,我這個二妹夫難推其究啊!”

不料,大複聽了高聲道:“大姨,不準你這般說爹爹的壞話!”

一直在旁邊走來走去的常五爺戲謔罵道:“這渾小子,還偏向他爹爹哩!我們常家不歡迎你這樣姓潘的人!”

青音聽了不太高興,道:“五叔,不可以這樣對孩子說話!我家潘郎做事光明磊落,並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作為親人,怎能這樣背地裏說他的壞話!”

青音的話剛落,爹爹常四爺卻從院子裏衝進來,劈頭蓋臉責備道:“泗州都變成這樣了,你還說那個姓潘的做得對!你的良心哪裏去了,都被狗給偷吃了嗎?我們大家本來希望你回去能勸勸你那個男人,現在看來是不可能了!”

青音外表看似柔弱,內心卻非常要強,她並不相讓,爭辯道:“人人都知道泗州位於低窪之地,以前也曾遇到過大水,今年情況並不嚴重,怎能將責任全推到我家潘郎的身上?”

常四爺不禁惱怒起來,他指著女兒道:“你嫁到了潘家,就不姓常,是吧?我們常家不歡迎姓潘的,你現在就給我滾出去!”

青音哭泣起來,她拉著兒子的手,道:“這裏的人不歡迎我們,我們現在就走!”

老夫人和大小姐青素欲上前挽留,卻被常四爺嗬斥住,隻好看著青音母子二人走向大門。兩人剛走了幾步,卻見看門的家丁慌慌張張地跑過來。那家丁道:“老爺,不好了!門口被一群人圍住了,說是要找潘姑爺算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