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傑回到泗州家中,被舅舅常三省請到了學堂,很多鄉紳已經等在那裏。大家見到戚天官後非常激動,紛紛上前施禮問候。待眾人重新落座後,常三省向戚傑解釋道:“朝廷無暇顧及小小泗州,身為泗州兒女,保衛家園的重任隻能靠我們自己了!今日我們聚集在一起就是商討拯救泗州之策,大家想捐助集資籌建一道護城防洪大堤!你身在京城為官多年,見多識廣,幫我們出出主意吧!”
戚傑拍手稱讚道:“建護城堤好!眼下暫無它法,最務實之策就是建護城堤!”
他將手放下後,又道:“對於泗州一帶洪水泛濫問題,朝廷怎會坐視不管?即便不為泗州子民所慮,也要顧及祖陵!現在河漕總督潘季馴大人調離河工,也就因此事所累,皇上發了怒!”
待聽完大家的彙報之後,戚傑道:“建這護城堤將需要一大筆資金,最少不低於二十萬兩銀子吧!你們可以先籌集一些,我回到京城後就立即上疏給皇上,奏請朝廷立項調研,爭取再撥些銀兩過來!”
眾人聽罷連連點頭稱是,常三省站起來對眾人道:“現在大家該有信心了吧?本著自願的原則,有錢的就幫個錢場,沒錢的就幫個人場,一定要將這護城堤建起來!”
得到了戚天官的支持,眾人精神非常振奮,紛紛議論起來。坐在後排的有個人喊道:“對,這護城堤一定要建!我捐助白銀兩千兩!”
這是一位三十多歲的中年人,有些清瘦,常三省對他感覺有些麵熟,卻一時想不起來此人的姓名。屋子裏的氣氛顯然被帶動起來了,其他鄉紳也不願意表現得太落後,紛紛喊道:“我捐助五百兩!”,“我出一千兩!”,“我出二十兩”,“我出五兩”……
常三省笑著對眾人擺擺手道:“大家都不要心急,一個一個上前來登記吧!”
待大家登記完畢後,常三省拱手向眾人施個禮,囑咐道:“謝謝各位慷慨解囊!回去後,大家還不能閑著,也要將周邊鄉鄰發動起來!”
眾人散去,常三省叫住了那個中年人,道:“這位仁兄,好生麵熟啊!”
那中年人卻笑道:“常大人,別來無恙啊!”
“你,你是……”常三省支吾著,還是想不起來。
“真是貴人多忘事,我是常大人你兒時的玩伴尤半城啊!”
常三省這才拍著腦袋,恍然大悟道:“原來是半城兄啊!以前,你可是胖嘟嘟的,現在怎麼這般清瘦?”
尤半城歎息一聲,道:“一言難盡啊!常大人,你還好嗎?”
常三省道:“別大人、大人的叫了,聽起來很別扭!我現在也是老百姓一個,你我就稱兄道弟好了!”
兩人寒暄了一會,常三省問道:“尤兄這般闊綽,一出手就捐助兩千兩,在哪裏發財啊?”
尤半城難為情道:“我啊,就是個敗家子,靠啃老本過活!”
“你不能為家裏掙來分文,又要從家中拿出這麼多銀子,那你爹娘、妻兒能同意嗎?”
“唉,爹娘死了,我如今尚未娶女人,孤家寡人的,要那麼些銀子有何用?”
常三省感謝道:“尤兄慷慨無私,實在難得!希望捐出這麼大一筆銀子後,你的今後生活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回去後,還勞煩尤兄發動周邊鄉鄰,踴躍捐助!”
尤半城對築護城堤一事滿懷信心,因此回到家中後也不閑著,他走街串戶勸說人們捐助。可是,這幾年連年災荒,一般家庭隻能拿出三五兩銀子就不錯了,能拿出五十兩以上的家庭更是寥寥無幾,按照這樣速度籌集下去,要到猴年馬月才能籌集足夠的銀兩?
尤半城決定改變思路,先從那些大戶入手,這樣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想到了迎春閣的戴嬸娘,她經營迎春閣近二十年,應該有了不少積蓄。這迎春閣雖然比不上南城門口的胭脂樓,生意倒也不錯,在鼎盛時期這裏的姑娘也有近百名,每位姑娘都是一棵搖錢樹,她戴嬸娘現在應該是位腰纏萬貫的富婆了吧?
如今的迎春閣非常寥落,隻剩下了戴嬸娘和一位小姑娘。這小姑娘無父無母,又不認識其他人,自願留下來作戴嬸娘的貼身丫頭。戴嬸娘解散了迎春閣後,送走了戴喜兒和諸位姑娘,日感身邊過於冷清,於是便將這位小姑娘留了下來,陪伴自己解解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