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季馴多次請辭,萬曆皇帝就是不允,他隻得拖著老邁病弱的身體堅持在河工一線。這時,工部給事中楊其修、河南道禦史聶應科兩人上疏道:“季馴勳茂勞久,嘔血骨立,現已衰老無裨,疲駕負乘,廉頗老矣,強留已無意義!既然請辭還鄉,當允其歸!”
至此,潘季馴才得以致仕還鄉,此時的他已是一位風燭殘年的七旬老人,他將他的一生大好時光都貢獻給了大明的治河事業。回到老家不久,他便得了風痹病癱瘓在床,三年後,黯然病逝於家中。
再來說說住在泗州城的這些人。戚傑去世後,戚家裏外大小事務全由夫人趙氏操持。趙氏是位堅強的女人,她並沒有表現出哭哭啼啼一副小女人的模樣,而是勇敢地麵對生活的艱辛,帶著幾個孩子,侍奉癱瘓在床的公公戚昂,安撫幾近失明的婆婆常青素。
戚家在老家招賢裏的新宅建好後,趙氏便張羅著將家從城裏搬了出來,這樣也就不必每天心驚膽戰地擔心發生水災了。婆婆常青素放心不下城裏的爹娘,於是趙氏便領著她到常府去接人。老夫人聽說女兒來了,二話沒說就收拾行李準備跟她們走。可是,常四爺卻似乎沒有聽到女兒的話,坐在那裏沒有動。
青素勸道:“爹爹,住在這城裏整天膽顫心驚的,有什麼好留戀的,還是跟我們走吧!”
常四爺卻搓了一下花白的胡須,道:“我要留在這裏,你帶你娘走吧!我常某造的孽,遲早要還啊!怎能讓他人遭受劫難,我這個當事人卻置身事外?”
常青素勸不動爹爹,於是決定先帶娘走,以後再來慢慢做爹爹的思想工作。老夫人見老伴不願意走,罵道:“老東西,你隻顧你的仁義道德,怎不為兒女多想想?你留在這裏,兒女們怎能過得心安?”
常四爺不動,老夫人也泄了氣,她將行李重重地扔到地上對女兒道:“這個老倔頭不走,我怎能忍心撇下他呢?我倆就留在這裏聽天由命了,你們回去吧!”
不料,常四爺卻眼一瞪,道:“你留在這裏作甚,還嫌不夠亂嗎?”
老夫人嚇得打了個哆嗦,隻得罵罵咧咧地跟著戚家婆媳走了。
回到新宅,老夫人放心不下自己的男人,一夜起來好幾遍去找女兒青素。青素答應她,天一亮就去接爹爹,老夫人這才安靜地躺到床上昏昏地睡去。
第二天早上,兒媳趙氏領著青素,要去淮河北岸接常四爺。當來到河邊時,她們被眼前的場景所驚呆了!
淮河岸邊擠滿了從北岸逃來的難民,他們大多人渾身濕漉漉的,表情悲切,在人群中哭喊著尋找自己的親人。趙氏領著婆婆來到一個山崗頂上向北遠眺,卻見淮河北岸水茫茫一片,唯有城中幾座高大的建築突兀在水麵。
常青素真是後悔啊,為何昨日沒有將爹爹接過來?如果知道昨晚會發生水災,即使爹爹不願意跟過來,她常青素也要強行讓人將他捆綁帶回來!可是一切為時已晚,爹爹現在一定凶多吉少了!
兒子戚傑死後,青素的眼淚早已哭幹,因此現在想到爹爹可能遭遇了不測時,她卻沒有過多悲傷的表情,隻是輕輕地哀歎了幾聲。兒媳趙氏見狀,勸道:“娘,不要太擔心了!外公一向樂善好施,吉人自有天相,說不定他就在這些人群中,我們還是找一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