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傳 泗州城的末日 第一百四十八回 裁虹並泗(2 / 2)

這年夏天陰雨連綿,淮河大水,泗州護城堤全線崩潰,城內水深數丈,百姓們如鳥獸散,多被淹溺,幸存者則抱著木頭逃往對岸的盱山;官員們情況稍好些,他們駕著小船如浮鷗般在浪濤中向對岸行駛,後來駐紮到盱山上辦公。百姓們逃難在外,借居在淮河南岸,他們希望像以往水災一樣,待洪水退去,就可以返回城裏居住。可是這次他們想錯了,洪水並沒有任何消退的跡象,泗州城一直浸泡在汪洋之中,這一等便是九十七年。

在清代,泗州是安徽省直隸州屬,下轄盱眙、五河、天長三縣,州城位於州境內的南端,與盱眙隔河相望。泗州城水退無望,朝廷開始謀劃籌建新的泗州城,但是他們卻在選址上犯了難。一種方案是將州屬牽至盱眙,這樣就不需要另外建城,隻需要動項建設州文武衛署,壇廟,監庫等即可。但這種方案缺點也很明顯,現在洪澤湖已經是個超級規模的大湖泊,所有濟渡之頭鋪河都與洪澤湖相通,水麵寬闊,風浪凶險,非得順風不渡,百姓往來淮河兩岸辦事很不方便。另外,如果州衙牽到盱城,隔著數十裏河麵,官衙門對屬境遙為治理,聲息難通,也很困難。

另一種方案是,在州屬境內中部地區的雙溝或者包家集建城,這樣可以很好地管轄所屬各地。但是,這一方案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並且該處居民不足萬戶,似尚未足以能成方州重鎮。

兩種方案一直沒有定論,直到泗州城沉陷九十七年後(公元1777年),安徽巡撫閔鄂元上疏請求裁虹並泗,這才結束了泗州州衙寄居在盱山的曆史。

虹縣是鳳陽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小縣,邑小事簡,與泗州壤地毗連。閔鄂元在奏疏中建議將虹縣一缺裁去,降級為虹鄉,改為泗州直隸之城,兩州縣合二為一,則衙署倉庫壇廟等一切設施可不改移或重建。合並後,其地方之廣袤,田賦之多寡,較之安徽省其它直屬州縣,如六安、鳳陽、合肥等,規模基本相當。而且,對轄區各地也無鞭長莫及之憂。如此一轉移間,則該州管轄地方並無河湖阻隔,一切公事均得氣脈相通,官民兩得其便。

另外,泗州所下轄盱眙、天長、五河三縣,仍歸該州就近管轄,均毋須另議更張。

泗州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中華民國,後改泗州為泗縣。

1940年10月,中共皖東北地委和專署建立,泗州境內先後設置了泗縣、泗南、泗宿、泗陽、洪澤等敵後抗日根據地邊區縣。

1949年4月,以泗南縣、泗宿縣的大部分區域及洪澤湖管理局、泗陽縣龍集、界集區等地合並正式建立泗洪縣。

目前,泗縣屬於安徽省,而泗洪以及泗陽等縣則屬於江蘇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