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全球範圍內都掀起了一股“文化熱”浪潮,人們逐漸意識到,人類社會的發展單倚仗科技支撐是不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須同步建設。對於今天的中國來說同樣如此,大力發展文化勢在必行。
魯迅先生曾經提出“拿來主義”,倡導國人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文化理念。但季羨林先生卻主張“送去主義”,認為我們在學習了西方文化的精華之後,也要將中國的文化精髓傳播到國外去。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國學典籍不勝枚舉,我們應當主動宣傳推廣本國的文化,讓它在全世界發揚光大。
文化精髓,治愈病症
當產業革命在西方興起之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席卷全球。那些早期的殖民主義國家,靠著船堅炮利,使其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得以完成。尾隨而來的帝國主義國家,則倚仗一時的科技優勢,在全球推行霸權主義,其侵略性和獨裁性並沒有因為科技的進步而有絲毫改變。
霸權主義不僅使世界的動蕩事件增多,還給全世界的和平局麵增加了不穩定因素。有識之士看到,在資本主義物質文明迅速發展的同時,社會道德卻日益淪喪,因而提出物質發達和精神落後“二律背反”,認為如果沒有精神文化作為依托,奢侈的物質生活隻會令人越來越空虛,人性變得扭曲墮落,社會的犯罪率也會居高不下。人倫道德問題已經成為困擾全球的一大病症,如何填補現代人的精神空虛,緩解精神壓力和緊張,成為人們亟待解決的問題,現代各國對此都給予了高度重視。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天人合一”,追求中庸和諧,人與自然和諧,與社會和諧,與自身和諧。這種核心觀念貫穿了所有的人倫關係,父慈子孝,兄弟相親,朋友相契,尊師重道,以和諧的人倫關係推動社會的發展,維持國家的穩定,促進世界的和平,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無疑可以解決正在困擾全球的人倫道德問題。
中國地大物博,經濟發展迅猛,但從未以超級大國自居,更沒有推行霸權主義,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這正是中國五千年文化中“和諧精髓”的體現,季羨林先生認為:中國文化優良頗多,精華居甚,在其他各國研究本國各類國學典籍之際,我們應該主動展現自己的文化,不斷挖掘開發,借由“送去主義”將傳統文化輸出國外,以提升國際影響力,彰顯五千年文化傳承大國的魅力。
與時俱進,不斷“輸出”
工業革命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成為科技上的領跑者,統一的世界市場逐步形成,西方的資本主義文化對世界上的其他國家造成極大的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在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哲學、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麵,甚至從文字到文學創作的形式上也幾乎形成了統一模式,打上了西方文化的印記。在這種大勢下,19世紀末的中國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西化的道路。
季羨林先生十分憂慮地指出,中國從清末發展到現在,西化的程度日趨深入。到了今天,中國人的衣、食、住、行,從裏到外都有西方的影子,中國固有的傳統民族特色所剩無幾,除了一部分思想感情以外,我們真可以說是“全盤西化”了。但他也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人與時俱進是一件好事,不必大發“思古之幽情”,中國的自然經濟解體了,小手工業生產方式消失了,這些都是進步,不必惶惶不可終日。有幾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國,如果想存在下去,想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下,就必須跟上世界潮流,不能被時代甩在後麵。
如何既與時俱進,又能保持自身的傳統文化特色?就是要求我們在吸收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用本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來武裝精神,物質上的東西可以“拿來”,精神層麵的東西還要保留自己的,防止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拒絕並抵製西方文化的糟粕。同時,雖然我們的傳統文化光彩奪目,但西方對此知之甚少,所以我們需要把文化“輸送”出去。
季羨林先生認為,“送去主義”最重要的媒介就是漢語。雖然中國文化被西方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但卻很少有人深入探知,原因就是語言上的障礙。季老說,中華民族大部分的優秀文化和智慧,都被保留在漢語言文字當中。漢字的意境、象形的筆畫、表音表意的內涵,都深刻地反映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宣揚優秀傳統文化,外國人對之了解學習,都必須從漢語著手。所以,要奉行“送去主義”,大力輸出漢語是重中之重。
“送去主義”的文化輸出任重而道遠,不是一時一刻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不懈努力。但季老相信,世界文明的發展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呈現的弊端和弱點越來越明顯、問題越來越突出的時候,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必將成為舉世矚目的熱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