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說道:“老年人不必‘倚老賣老’,青年人也不必‘倚少賣少’。老年人當然先走,青年人也會變老。如此循環往複,流轉不息。這是宇宙和人世間的永恒規律,誰也改變不了一絲一毫。所謂社會的進步,就寓於其中。”
世上所有事物都擋不住新生事物的來臨,也正是因為這新事物的到來,人類文明才得以傳承不息。正如季老所說,這就像運動場上的接力賽,人類社會的進步也需要接棒傳遞。老年人跑第一棒,中年人跑第二棒,青年人跑第三棒。雖然長度有所不同,任務有所區別,但相同的是要協調工作,一起加油,為最後勝利付出努力。這是一個團體,並不是誰高誰低,隻有誰先誰後。老年人走在前頭,但青年人總有一天會變老。就這樣生生不息,流轉往複,不停發展。誰也沒法將這個人世與宇宙間的不變規律動搖分毫,社會的前進就孕育其中,社會的希望就在青年中產生。
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
曆史上的五四運動直接催化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該運動被當作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這是季老在書本上翻閱到的五四運動的定義。如書中所說,五四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當時各大高校的學生,他們敏銳地察覺到了祖國的危機,利用自身力量為挽救祖國付諸行動。
趁年輕,多學習
有青年人向季老請教深奧的人生哲理,但季老認為自己一無靈丹妙藥,二無錦囊妙計,他總結出來的道理都是簡單易懂的,接近於老生常談,又無可辯駁。季老曾引用宋代大儒朱熹的詩:“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這首詩的關鍵有二,但在這兒先講第一個關鍵——學習。博學多知的季老對浩如煙海的中華經典有著極為全麵的了解。這些經古人之手保存下來的經典,在青年人麵前就是可以啟發心智的最佳選擇。青年人的記憶正處於極盛期,季老建議最好能在此期間背誦幾百首舊詩詞和幾十篇古文,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回想起來,吟唱之時也可立馬脫口而出。青年人並不隻是要有一腔熱血,還得有一定的人文素質。
要惜時,不懶惰
上文詩中第二個關鍵是光陰,換言之,時間對所有人一視同仁,全是稍縱即逝,不複再來,我們必須珍惜。“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古人意識到時間的珍貴,借此來告勸後人要珍惜時間。
珍惜時間的人是真正的聰明人,浪費時間也隻有懶惰的人才做得出來。青年人最大的敵人是永遠等待明天去做事,而不是勤奮地把握住今天。亞曆山大征服了波斯之後,見他們的青年人生活十分閑散懶惰,厭惡一切辛苦的勞動,於是感慨萬分:“就因為年輕人的懶惰和貪圖享樂,才會令一個民族如此奴顏婢膝。最高尚的民族,一定擁有辛勤勞動的年輕人。”
凡成大事者,必然是從青年時期珍惜時間,勤奮努力。著名作家伯頓在《憂鬱的剖析》中說道:“青年人的精神抑鬱和沮喪,總是跟懶惰,還有無所事事聯係在一起。懶惰是一種劇毒,它能毒害青年人的肉體,也毒害他們的心靈。”一個年輕人不珍惜時間,養成懶惰的毛病,不良習慣形成了,中年以後更難以改變,必將終身一事無成。
季老曾語重心長地說:“青年們,好自為之。世界是你們的。”他曾笑稱自己說的道理已幾近老生常談,但是確實有理可依、有據可循。古語道“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世事想要發展就不能阻擋新陳代謝的腳步。真理本就是淺顯易懂的,但是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糊裏糊塗度日者居多,而真正看明白的人少之又少。在季老眼裏,年輕人有敏銳直覺,朝氣向上,應該最先懂得這個真理。樹立起正確的三觀也是從這裏開始的。換言之,要看清自己在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長河裏擔當的責任。人類前途風雲變幻,全由青年人決定,祖國的發展前景也在青年人手中。季老認為這就是青年人的責任。絕對不能將人生觀及價值觀看成哲學命題,徒自空談,對實際無所裨益。一切人生觀和價值觀,一旦不與責任感相連,則全是空談,沒什麼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