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英雄:應當恐懼時而不恐懼者(1 / 1)

法國散文家和思想家蒙田的散文《論恐懼》中有這樣一句話:“我並不像有人認為的那樣是研究人類本性的學者,對於人為什麼恐懼所知甚微。”季老曾借此道出了自己對恐懼並不了解,但是多年的生活經驗和讀書體會給了他靈感,使他深深覺得應當恐懼時而不恐懼者,就可以稱為英雄。

有恐懼,很正常

季羨林先生年老的時候,曾經深刻思考過恐懼的問題,他將多年讀書經驗以及自身的思考結合起來,認為恐懼這東西是真實存在的,在大部分人身上都屬於正常現象。因為恐懼來源於未知,世界上每個人都不是全知全能的,因而遇到我們不知道、難以預測,或是不理解的事情,我們就很容易從心底萌發恐懼之感。

就像深夜一個人走在路上,燈光昏暗,樹葉窸窣作響,除了自己,隻有黑色的影子。這個時候很容易產生恐懼感,因為不知道黑暗中隱藏了什麼,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如果碰上突如其來的狀況,就會更加恐懼。季老說,中國的小孩多半會對父母的棍棒產生恐懼感,淘氣了、學習不好了都怕被家人知道,因為不知道要麵對怎樣的處罰。

人類產生恐懼的感覺是正常的,而且對自身具有一種保護功能。因為人們擔心突如其來的恐懼,所以就更加渴望了解世界,想要破除一切未解之謎。人們在麵對恐懼的時候,經常會發揮出驚人的潛能,頭腦變得靈活,身體變得敏捷,甚至能突破平時無法克服的難關。恐懼使人變得更加理性,謹慎細心,避免出錯。因此,正視人類正常的恐懼情感,逐步克服恐懼,這才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方法。

應當恐懼而不恐懼者,英雄也

恐懼是正常現象,若能超越恐懼,在恐懼之事來臨時穩如泰山,這一般是具有英雄氣概的人物才能做得到的。

司馬遷就是這樣的一個英雄。漢武帝時期,將軍李陵奮力抵抗外侮,無奈彈盡糧絕,在得不到外援的情況下被俘。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之後,漢武帝十分震怒,滿朝文武官員戰戰兢兢,之前還讚揚李陵英勇善戰,這會兒紛紛轉為指責。當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時,司馬遷不滿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而是竭盡全力為李陵說話。他認為李陵平日孝順母親,為人極重情義,待人謙虛禮讓,治理軍隊嚴謹有方,經常不顧自身安危衝鋒陷陣,有大將風範。但是他的直言使漢武帝十分生氣,因而將他打入天牢施予宮刑。司馬遷非常痛苦,可是他心裏並不害怕。因為他的《史記》還沒有完成,所以還不能死。最終他忍辱負重活下來,完成了這部曠古奇書。

《晉書》的謝安傳中記載,當敵軍苻堅兵臨城下時,城裏的人都慌慌張張,謝安卻與客人下棋,十分鎮定自若。待他的兒子謝玄打敗了敵軍,送驛書進城告訴他這個好消息時,謝安也隻是緩緩地對客人說道:“小兒已經攻破敵軍。”完全一副大家風範,寵辱不驚。

恐懼並不可怕,因為人人都會產生恐懼,這是必然的。我們預想不到所有的事情,麵對未知,誰也沒法說自己毫不畏懼。但是一旦恐懼出現,我們應該以理性對待,給自己正確有用的提示。麵對恐懼時,心裏做好準備,在適當的時候將它驅除,不能讓恐懼的負麵情緒放肆橫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