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衰老:可以目中無人,務必心中有人(1 / 1)

人生在世,經曆年輕,也必然會老去。在年輕之際,年邁一詞似乎離我們很遠。但時間如白駒過隙,一瞬即逝,我們無法阻止衰老的到來。即便是季羨林先生這樣的大師也逃脫不了老去的既定命運,不過他並不似大多數人那樣對衰老表現出強烈的畏懼,他覺得麵對衰老,即便已“目中無人”,但仍要做到心中有人。

衰老會麵臨“目中無人”

季老所說的“目中無人”,並不是指字典裏寫到的“狂妄自大,把誰都不放在眼裏,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貶損含義,而是指生理上的毛病,因為步入老年後,眼睛出了些毛病,看不清楚東西了,往往被人認為是倚老賣老,目中無人。

人上了年紀,總會不時出現疼痛症狀,要不就是胳膊腿動不了,更有甚者可能是身體器官出現問題。季老因為上了年紀,老年性白內障逐漸嚴重,最後右眼動了手術。手術雖然很成功,但終究敵不過年歲老去,在季老年近九旬之際,右眼的病症又突然複發,幾乎是伸手難見五指,就隻能依靠沒有動過手術的左眼的微弱視力勉強地活動,如同半個盲人。季老曾借古語“老年花似霧中看”說他當年隻是聽別人的故事,卻沒想到自己也經曆了一回。

眼睛不好,不僅會讓人產生驚恐之心,還會影響欣賞美的情緒。2000年,季老種的一株玉蘭開了兩百多朵花,他很是開心,因為可以想象花開的情景一定是美不勝收。但當時眼睛不好,沒辦法賞此美景,隻能模模糊糊看到幾朵花的影子。他十分遺憾,感慨自己沒有眼福,又道:“‘春風楊柳萬千條’,嫩柳鵝黃的時節,可是我隻能看到風中搖擺的一些零亂的黑絲條。”

視力不好對季老來說絕對是件痛苦的事情。他本是一個急性子,脾氣固執,又棱角分明,他每天讀書寫作,一旦眼睛不好,就成為一種極為痛苦的煎熬。但是歲月的坎坷磨鈍了季老的性子,他的棱角也變得圓潤了,“雖然不能說是一個琉璃球,然而已相距不太遠矣”。正因為眼睛出了毛病,季老更加體會到內心平靜的重要,可以安安靜靜地冥想,思考一些以前沒時間細想的問題。季老說他用兩樣秘密武器對付自己的急性子,一樣是儒家講究的“既來之,則安之”,另外一樣則是道家的“順其自然”。即便有什麼巨大的波瀾,隻要搬出這兩件武器,就立馬風平浪靜了,麵臨的困難也都可以迎刃而解。

做到“心中有人”,衰老不可怕

人人都會老去,但是每個人麵對老去的態度卻不相同,很多老年人眼睛看不清時會著急、害怕,擔心被周圍的人冷落。在這種“目中無人”的時候,隻要做到“心中有人”,那麼衰老就並不可怕,仍然可以為社會創造不朽的價值。中國現代極負盛名的曆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陳寅恪,在50來歲的時候雙目失明,他到了廣州之後,憑借驚人的毅力和記憶力,在妻子的幫助之下,完成了一部七八十萬字的《柳如是別傳》,震動學壇。馮友蘭先生耄耋之年失去視力,也憑借超凡的毅力和精神,口述寫成了《中國哲學史新編》。他們都掙脫了視力對自己的桎梏,將自己的大腦和思想解放出來,因而擁有了空前的精神自由,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也受到了學術界的矚目。

還有一位與季老同病之人,就是巴金先生,他曆經3個世紀,2000年已經年至96歲,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寶和人瑞。巴金先生失去視力將近20年,但是這並沒能讓他自暴自棄,他仍然堅持工作,在家裏免費教授別人英文,上門請他教課的學者像去醫院看病的人似的,依次序排隊聽課。就在百歲華誕之際,他被請去上台演講,他一上台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要求工作!”在座的人沒有一個不被他所感動。這些事跡足以說明,即便是“目中無人”,仍可“心中有人”,奮起努力,即便是身體有所不便,但是心不服老,仍然可以做出有意義的事。

人老了,難免會生出些病痛來。季老自己說道,人近九旬,身體上出了些毛病,這是正常的現象,要是年紀這麼大了還精神矍鑠,什麼問題都沒有,反倒是有些奇怪了。所以,要放平心態,聽之,任之,安之,不要怨天尤人,要做到“目中無人,心中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