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先生早年喪母,在談及孝道時,他這樣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我永遠的悔。”季老常說,父母對子女的愛無須刻意為之,自然而然發自衷腸肺腑。而兒女對父母的孝,卻往往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人們在小的時候,常常不懂孝道的意義,等明白應該對父母盡孝時,也許父母已經不在人世了。
自古中國人最講孝道
季羨林先生在一篇關於孝道的文章中這樣說道:在世上的各種生物中,隻有人類講孝道。雖然有人說鳥類也能反哺,但那也不是出自心靈的情感和愛。它們通常在幼小的時候認識母親,一旦不需要哺乳或者依靠父母,就會立即飛走離開。
中國人講孝道的傳統由來已久,《說文解字》中說:“孝,善事父母者。”可見“孝”在中國古代有一個鮮明固定的概念。在西方的文化中,也有兒女贍養父母,但“孝”的內涵並不明顯。中國是注重倫理的國家,在眾多的倫理教條中,“孝”總是擺在第一位,“三綱五常”也少不了父子這一綱。而有關孝子的故事,在中國古今比比皆是,足見中國人對“孝”的重視。
不主張愚孝
在談到孝道時,季老不主張那種迂腐迷信的愚孝。他說:“在處理人際關係中,父母子女的關係著實重要,我們不講那種迂腐的‘以孝治天下’的說法,我也不主張二十四孝中的愚孝。但是,作為平等的成員,年幼時父母養育你,父母年老時,你孝順父母,難道這個道理不公平合理嗎?”
談到二十四孝中的愚孝,著名的莫過於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王祥,晉朝人,母親早喪,繼母進門後偏愛自己的親生兒子,讓王祥吃糙飯,幹重活,還經常在他父親麵前數落王祥不好。有一次繼母患病,想吃新鮮鯉魚,可時值天寒地凍的季節,無處購買鯉魚,河麵結冰也無法捕魚。於是王祥冒著凜冽的寒風,脫去衣衫臥在冰麵上,以此融化冰麵,最終感動天地,得到了兩條鯉魚,回家孝敬繼母。
這種近似愚昧的孝道季老是不讚同的,從中國傳統的孝道觀念來看,孝道有三個層次:第一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毀,愛惜自己,敬養父母;第二是不玷辱父母的人格和名譽,做一個高尚品格的人;第三是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彰顯父母祖先之名。也就是說,一個人做到敬奉父母、人格高尚、成才立業,才算是真正的孝道之人。
《孝經·諫諍章》中說:“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於父,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意思是說,父親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兒子應該幫助父親改正,不讓父親陷入不義,才是真正的孝道。那種單純順承父母、唯命是從的做法,隻是一種愚孝而已。相比王祥的臥冰求鯉,季老認為《孝經》倡導的才是合情合理的孝,是值得推崇的孝道。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季羨林先生回憶小時候,說家裏極其貧窮,連麥子麵和棒子麵這些東西都很少吃到。母親偶爾弄到一點白麵,也全留給他解饞,自己從來不嚐一口。想到母親,季老心裏滿是愧意。年輕時家境貧困,他遠離父母在外,而母親一輩子受盡苦難,好像一輩子都沒有笑過。他想著等到大學畢業就奉養母親,然而母親卻沒能等到他盡孝的那一天就永遠地離開了。
季羨林先生在文章《母與子》中寫到母親逝世後,他無比難過哀痛的心情。母親的過世曾讓他一度對世界灰心,渴望在漂泊的生活過後,回到故鄉傾聽母親的呼喚,“仿佛飲一杯甘露似的,給疲憊的心加一點生氣,然後再衝到人世裏去。”
季老內心悔痛,因而對盡孝有更多的體會。他奉勸年輕人,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尊敬孝順父母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父母老了或許什麼事也做不了,但他們年輕時做過,他們為孩子洗衣煮飯,用全部的愛意撫養孩子,雙目望著孩子離家,一顆心全係在孩子身上。當他們年老時,腿腳不靈便了,視力也模糊了,孩子們應該常回家看看,為父母洗衣煮飯、悉心照料,跟父母聊一聊開心的事,讓他們享受一個安樂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