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教育:振興教育切勿談論多於行動(1 / 1)

我國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數量超過總人口的1/4,在未來十幾年內,這個群體將走向社會,建設國家的擔子也將落在他們身上。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與未成年人的思想狀況是直接相關的,這關係著民族命運和國家前途。季老在談到未來教育時非常激動,提出了兩點希望:切切實實地加強教育,注重人文素質教育。

切切實實地加強教育

不管是中國兩千多年來的曆代王朝,還是時移世遷換了人間的今天,教育為立國之本的思想一直深入人心。現今,教育的重要性已經被提高到興國的高度,用季老的話說就是“前承千年傳統,後開萬世太平”。的確,教育在當下知識經濟蓬勃興起的大時代中更具有特別的意義,可是目前我國在提升教育方麵還有許多欠缺。

談到我國振興教育,季老很中肯地評價說:“談論多於行動。”當然,這是一個國家在發展和崛起的過程中必然要遇到的問題,季老舉了一個例子,就是教育經費在國家支出中所占的百分比,目前在我國是比較低的,所以這方麵也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比。季老認為,國家努力搞建設,需要大量人才,所以教育水平更要提升上去,教育經費過低,顯然會阻礙教育的振興。季老也指出,現在國內有些學校辦教育的目的不純,為了“找錢,創收”,影響極其惡劣,“學校的根本任務是教學和科研,是出人才,出成果。現在卻舍本而逐末,這樣辦教育,欲求興國,蓋亦難矣”。

季老也曾比較過中美兩國的教育投資,美國長期以來非常重視教育,把教育投資置於國家支出的重要地位,這也是曆屆美國總統及政府在其施政實踐中必然做到的。在曆年的美國總體支出比例上,緊跟國防支出,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教育投資。季老認為,我國對教育投資應該進行反思,少一些談論,多一些行動,對未來教育應該切切實實地付諸行動。

注重人文素質教育

提到中華民族的一般道德水平,季老發出了一聲感歎:“實不能盡如人意。”季老說在像他這樣思想保守的老頑固眼中,有時是實在難以理解年輕學生世界、對人生的看法。他表示對中國大學生的情感、思想都感到越來越陌生,甚至對他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目瞪口呆。季老用一個新名詞“新新人類”來形容年輕學生,可見新一代和老一代人之間的代溝之深。在季老看來,想要挽救他們除了教育別無他法。

和季老了解到的一樣,現在很難說大學裏的思想教育課是成功的。看看現在的政治課,的確是師生兩苦,教師講得無味,學生聽得亦無味。現在上課先講存在與意識、唯物與唯心、物質與精神,而應該抓的思想教育和素質教育卻隻是流於空談,可空談無補於實際。

季老認為,在應試教育的體製中,現在的學校把學生的知識教育作為絕對重點,卻沒有把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放到心上,教育方法也不貼近未成年人的心理,所以他們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並不理想。像是熱愛祖國、孝順父母、尊敬老師、團結同學等極簡單的做人處事的道理理應得到重視。而我們的教育總結起來,則缺少對於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這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欠缺的。

“曾子避席”是《孝經》中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站起來,走到坐席外麵,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裏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在這裏,“避席”是一種非常講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知識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以此來表示自己對老師的尊重。而大家都知道的孔融讓梨的故事,不也是家庭教育的成果嗎?

季老認為對於未來教育的完善不應停留在這兩點上,他希望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門可以參考一下自己的意見,更希望對現今的教育進行徹底的反思,進行改進,而不是一直停留在空談的層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