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憤世嫉俗?憤世嫉俗就是有正義感的人對黑暗的現實社會和不合理的習俗表示憤恨、憎惡。談到憤世嫉俗,人們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於謙的呐喊:“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憤世嫉俗這個現象也的確如季老所說,沒有年齡限製,也沒有時代限製,老少具備,古今皆有。
憤世嫉俗,很正常
季老說:“最常見的憤世嫉俗就是對社會變化的迅猛跟不上,對新生事物看不順眼,特別是老年人,便表現為憤世嫉俗、牢騷滿腹。”在季老看來,憤世嫉俗這個現象在年紀大的人中普遍存在。
季老也承認自己有憤世嫉俗的情緒和言論,但他有自己的表現方式。“當我看到社會上的一些不正常現象時,不會牢騷滿腹、怪話連篇,而是會迷惑不解、惶恐不安。我曾寫文章讚美過代溝,說代溝是人類進步的象征。這是我的真實想法。可是到了目前,我自己也傻了眼,橫亙在我眼前的像我這樣老一代人和一些‘新人類’‘新新人類’之間的代溝,突然顯得其闊無限、其深無底,簡直無法逾越,仿佛把人類曆史斷成了兩截。我感到恐慌,我不知道這樣發展下去將伊於胡底。”
憤世嫉俗的名人也有很多,季老讀拜倫的《唐璜》,評價他的確是一個憤世嫉俗、諷刺辛辣的詩人。歌德也說:“ 《唐璜》是徹底的天才的作品,憤世到了不顧一切的程度。”下麵這首詩給季老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但如今,年方三十我就白了發,
誰知道四十歲左右又該如何?
前幾天我還想到要戴上假發——
我的心蒼老得更快些;
我在五月就揮霍了我的夏季,
現在已打不起精神與人反駁;
我的生命連本帶利都已用完,
哪兒還有那種所向披靡之感?
拜倫一直在用自己的詩來抗議當時社會及其統治階級的邪惡、頑固和虛偽。所以,季老認為憤世嫉俗是個很正常的現象,誰還不能抒發一下內心不滿呢?這也是緩解壓力的一種方式吧!
為什麼憤世嫉俗
為什麼憤世嫉俗?換句話就是說,為什麼我們眼裏隻看到別人沒洗幹淨的衣服,卻看不到自己沒擦幹淨的玻璃?
季老在北大時有一次和同事聊天,談到近年學校人事的變動和學校內的風氣,包括教師的風氣和學生的風氣。但事後一想,說到底這些事和這些人都與自己無關,自己所關心的也隻是個人的感受而已,深究起來,哪有這個必要呢?每個人在與外界交往時都有一個自己的尺度,行事時總是會按著這個尺度去要求周圍的人,總是站在個人的角度上去評論自己所看不慣的事。脾氣好的嘴上牢騷幾句,脾氣暴的就拍下桌子,打下板凳,接著呼天搶地。
季老想,憤世嫉俗的人,牢騷的事,說到底和自己沒關係,那些“新人類”和自己又有什麼關係呢?各人有各人的處事原則和方法,有自己的生活目標與目的。之所以憤慨而罵之,或許是因為他們對於自身所處的環境不適應,對各種人際關係不適應,其實任爾東西南北風地吹,我們且安之若素吧。
季老在談到中國曆史上的一些人時,表示他們的憤世嫉俗實在是迫不得已。魏晉時的士人們,他們隻有用憤世嫉俗和放蕩不羈來保住自己的頭顱。元散曲的歎世作品,也是基於曲家對惡濁現實的深切感受,感歎名利的虛幻、求取功名的艱難、是非賢愚的顛倒,反正都是他們對現實的批判和揭露、對世道的怨憤。不過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哪裏輪得到文人談經世濟民的理想呢?因為自身和當時社會現實的巨大懸殊,他們無力與之抗爭,無力改變社會,也隻能借著散曲來感歎了。
牢騷太盛防腸斷
季老想來想去,還是覺得這兩句詩好:“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常宜放眼量。”季老從中悟出的人生哲理便是:世間萬事萬物,其發展當中充滿矛盾,從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由亂到治,這是要有一個過程的,人要有遠大的眼光和開闊的胸襟來對待萬事萬物。季老對自己憤世嫉俗的表現形式還是感到恐慌,雖然憤世嫉俗是正常的,我們可以偶爾牢騷一下,但切記不要牢騷太盛。
人活著不是為了給別人看的,而是活給自己看的。簡單輕鬆一點多好,何苦惱了別人還累了自己,豈不是不劃算。少一些憤世嫉俗,多一些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