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四章 快樂與不快樂(下)(1 / 2)

稻盛和夫的秘訣

稻盛和夫先生的公司連續四十三年沒有虧本,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利他”。

有一個工廠瀕臨倒閉,他去接收。手下的人都跟他講:這樣做你肯定沒有好處,有那麼多退休的人等著你去支付退休金,它的產品又不怎麼樣。最後稻盛和夫就說,如果能讓這個工廠起死回生,讓所有的員工生起希望,這是一件積德的事情,就應該無怨無悔地去做。

我們BSE有一個寧波的同學,開了幾百家美發店。他把自己的整個管理體係、運作規則,全部教給他的同行,還把全浙江省的同行召集在一起,給他們培訓,把他的財富理念、經營理念、人員培訓的模式,甚至怎麼找店址,怎麼做企業發展規劃的心得統統告訴別人。最後怎麼樣?他原來就五六十家分店,現在發展到幾百家了。別人覺得這個理念好,就全部加盟到他的旗下,他自己成長得比誰都快。他最後跟我交流,我送給他兩個字,叫“舍得”。

不斷把自己最好的東西奉獻給別人。這是什麼境界?這就是利他。這就是稻盛和夫四十多年經營不敗的秘訣。

如果你隻考慮自己,你的家庭絕對不會幸福,你的人際關係也不會和諧,你的團隊合作也不會圓滿,你的事業肯定要碰壁。自私自利絕對不是善者所為。

所以我們要學會奉獻,學會去幫助別人實現他的理想。隻要你能成就身邊的人,自然而然你也就能成就卓越與超凡。這是不用質疑的。

什麼叫禪修?就是要我們從內在去覺察自我,從內心當中發現問題,從內心當中讓自己得到真正的成長,不要停留在原地。這需要勇氣、心量、踏實和厚德才能做到。我們剛才講到了阿拉丁神燈,講到了《秘密》的思想,實際上就是體現了這樣的一種精神。

心如磁石,相吸即是緣分

一個人如果喜歡喝酒,聚集他身邊的就是酒鬼;如果喜歡賭博,身邊就是賭友;如果喜歡讀書,身邊淨是多才傲骨之士。這就是“吸引力法則”,什麼樣的人吸引什麼樣的團隊,就會有什麼樣的朋友。所以如果你家庭不幸福,不要去怪別人。是誰娶了你的太太?或者是誰嫁給了你的先生?是你自己;公司員工不好,也是你這個做老板的把他們吸引過來的。

佛教把這種規律叫因果關係,種什麼因,就會得什麼果。想要得到善果,那首先就要從因地去改變。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都要改變,你不改變,不種好的因,那個果是不會好到哪裏去的。

佛教講到了緣起性空的思想,講到了一切事物都是因緣相聚而存在,因緣離散而消失。一粒種子要長成大樹,陽光、水、空氣和土壤這些緣分是不可少的。佛教提出緣起的思想,是因為看到了萬物運行的自然規律。剛才講到健康,你如果不去創造健康的因緣,你能健康嗎?想讓事業成功,卻不去創造成功的條件,事業能做得起來嗎?。(緣起在《金剛經》釋為緣生和緣滅兩部分)

佛教的思想並不迷信,不是那種對天祈禱,天上就掉一個餡餅下來。我們要想得到什麼,首先要付出努力,要遵循事物存在的規律,順著規律去做。

雞不會遊泳,你一定要趕它到水裏麵,就會把它淹死,這就是違反事物運行規律的結果。水從高處往下流,你順著它的特性給予疏導,就會發現它很容易控製;如果要讓水往上流,你就要用水泵。如果想要家庭幸福、身體健康、事業成就、人際關係和諧,那就要創造相關的條件。

每一樣東西的存在都有與它相匹配的條件,你擁有這些條件,做什麼就會很順利;你失去了條件,就會舉步維艱。

什麼叫智者?智者就是順著規律來運作。就像儒家思想所說的:“敬天愛人,克己修身,持貴中庸。”如果欲望無止境地膨脹,想想會出現什麼狀態?所有的人都背離你,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容易成就。要遵循萬事萬物的道(規則)。一件事情如果因緣條件不夠成熟,那怎能才能生長發展呢?

所以不要認為佛教是迷信的,隻是祈祈福而已。實際上,當我們在拜佛祈願的時候就是在給自己的未來下訂單,告訴自己:我要把這件事做成。我們把這種願望叫願力。如果說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神,可以幫助我們實現夢想,那個神是誰?其實就是我們自己。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給自己下訂單,然後去實踐,遵循因果規律,這才是正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