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風水師們非常重視住宅的朝向和日照,常常追求“向陽府第”,強調不要住背陰的住宅。風水書中說:“何知人家有福份,三陽開泰直射中”、“何知人家得長壽,迎天沐日無憂愁”。同時風水師們還強調山牆應該怎樣設置,院牆應該怎麼樣怎樣等等,這種種措施除了爭取好的住宅光照,改善住宅的衛生條件外,還對保持住宅的氣溫有極大的關係。住宅內氣溫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不良的後果。
科學的理論推算和實踐驗證認為,現代建築夏季室內的適宜溫度為21-32℃,最適宜的範圍為24-26℃;冬季室溫為19-24℃是最舒適的。如果室內溫度采用18-20℃,濕度保持在60%,房間也是舒適的,這樣的室內溫度相當於冬季在室內換衣服時,不至於感覺到冷的界限。
住宅的小氣候要能夠保證居住者機體溫熱的大致平衡,不使體溫調節機能長期處於緊張狀態,能有良好的溫熱感覺、正常的工作效率和休息睡眠。
夏季室內微氣候受太陽輻射、室內通風等情況的影響比較大。因而主要以選擇適宜的住宅內部設計和房間的合理朝向,創造穿堂風,加強綠化、遮陽、維護結構的隔熱作用,裝置空調等,來保證夏季室內具有適宜的溫度。冬季的室內微氣候主要受室外氣溫、牆壁的傳熱性能能、門窗漏風量和采暖設施的影響。為了保證冬季的室內溫度,一般采用采暖設備和空調等。
除了室內溫度以外,人體對建築材料的觸感溫度也不應該忽視。在寒冷的冬天,倘若我們的皮膚接觸到浴室裏冰冷的瓷磚,身體就會產生一種畏縮的感覺。人們對冷熱的感覺,在很大程度上由皮膚的溫度所決定,因為在人的皮膚對周圍的溫度特別敏感,雖然穿著衣服,但是裸露的部分接觸各種東西的機會還很多。比如說,如果大冬天光著腳踩在地板上,當然會感到不舒服。這是因為皮膚接觸地板時,皮膚溫度迅速下降所致。因此,住宅設計很講究裝修材料,在住宅中人的皮膚經常觸及的地方,應該選擇體感好的材料,正因為如此,在各種建材中,人們都喜歡用木材來做地板、家具等。
另外,風水學中對水非常重視。住宅前有婉轉的河流或宅前有清澈的池塘,均被認為是吉利之宅。近水的住宅除了有灌溉、飲用、排汙的便利之外,還可以使住宅微氣候得到調節,有利於溫度和濕度保持穩定。
一般來說,空氣濕度高可以增加機體的傳導而流散熱量,引起體溫的下降,神經係統和其他係統的機能活動隨之降低,身體就會出現一係列的病態。同時過濕的空氣還不利於人體帶走體內熱量的汗水蒸發,當溫度過高,人體需要散熱的時候,由於濕度過大而使人感到不愉快。如果氣溫低濕度大,就是長期生活在寒冷潮濕的環境中,就容易患感冒、凍瘡、風濕病等。相反,極幹燥的空氣也不利於人體健康,從醫學的角度來看,空氣過於幹燥容易引起咽喉等呼吸係統的炎症。一般來說,居室內的相對濕度應當保持在30%-65%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