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三節 元宵廷爭(2 / 3)

當然此時,一切都還未真正開始,在福公公那兒獲取了聖意之後,王安石心下更為堅定,他忙告謝了福公公,轉身回院內去。

在王安石重新落座沒多久,福公公便捧著幾盒簪花回到殿上,同時手中還拿著一折奏章,呈給神宗。神宗翻開一看,眉頭一皺,再看看台下眾人,皆是他大宋朝最為重要的智囊,便心生一計,開口對眾人說道:“諸位卿家,現在朕有一事,還需大家商討。”說著便讓福公公宣讀了奏章上的內容。

原是早前河朔地區的大水災,眼下需要商討賑災對策,無奈國庫早已虧空,財政緊張,如何救災成了當務之急,尤其在這個當口,這是一個絕佳的試探。既然自己心中已經有了決定,改革已是必然,正是用人之際,加之他明白王安石一向耿直,且不善結黨,並非長袖善舞之人,雖名聲遠揚,早年得罪的人也不少,但憑他一己之力,所要麵對的阻礙千重萬重,若是用這事作為一道試題,在一定程度上,倒也能為自己選拔出一些得力助手來。

奏章宣讀完畢,底下便炸開了鍋,在座眾人身居高位,雖各懷異心,終也有才華和能力,不是碌碌無為得過且過之輩,聽聞此事,便也有了應對之策。

曾公亮首先站出來說道:“微臣以為,眼下雖財政緊張,但也應該全力救災,我願意放棄即將得到的郊祀典禮的賞賜,充公作為賑災的物資。”這話說得頗有一種大義凜然的滋味,神宗聞言,也不免讚許,點了點頭。

眾臣見狀,自知在這等表決心的事情上絕不能落了人後,忙接二連三站出來附議,一時間,台下可謂熱火朝天。這樣的陣仗,看在神宗眼裏,也不免震驚。原以為這些大臣,最是怕給自己身上惹事,誰料想今日,倒是無私。但是他再聰明,也終歸隻是一個二十歲出頭的毛小子,他不知道,自從他和王安石密見的消息走漏,這群狡猾的老狐狸們便惶惶不可終日,生怕自己一旦失了聖寵,便淪為改革的炮灰。

經過多日的商討,他們早已決定用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放棄小利益而維係住自己的大利益,現如今一個個迫不及待出來表決心,實則隻是一種障眼法。而素來以剛正無私聞名的司馬光,在這等大事上,更是一個標杆般的存在,不用多說,自是同意。

台下眾臣表的決心一浪高過一浪,不消半會,便募集到一大筆數目的銀兩,足以先撐上一段時日。皇上震驚之餘,也不免感動,想當初他剛一即位召眾臣詢問財政一事,大家還是打著哈哈不願做出頭鳥,沒想到不出一年,竟有這樣的覺悟,這讓他對改革一事更加有了信心。不過說到改革,他便想起王安石,目光自然落在他身上,卻見王安石此時坐在位置上若有所思,遲遲沒有表態。久等不到結果,神宗未免心急,便點名問道:“王愛卿,此事你有什麼想法?”點名剛落,殿內氣氛便陡然緊張,眾人皆知聖上和王安石關係密切,此時王安石的回答,顯得尤為重要。但他素來是無私之人,早年執意留在地方做事,心係百姓,在這樣的事情上,絕不會落在人後。他們之所以早先一步提出自己出錢賑災的念頭,就是想先發製人,擺出一個端正的態度,讓王安石挑不出錯來,同時,也迎合了聖意,表個忠心。王安石的不表態,對於他們來說,最是不安,現在神宗特意點名王安石,他們便麵麵相覷,緊張之餘,一個個心中也有了計較。

王安石自是不管其他人的心思,這幾個月來,雖然因為之前宮門一場變亂終止了和皇帝的會麵,他卻沒有一天停下對改革的思考,與呂惠卿等人日日的激烈探討,讓他對變法的步驟、方法,有了更為詳細的想法。此時神宗發問,他便不慌不忙地出列說道:“微臣以為,此等節約之法實在杯水車薪,換言之,簡直是麵子工程。”

此言一出,猶如一個巴掌狠狠扇在早前附議的眾臣臉上,一些人麵上便有些掛不住,早有急躁之人出言反駁道:“王大人此言差矣,我等以身作則,解財政燃眉之急,怎會是麵子工程?”

王安石聞言,也不急,回道:“當年唐朝宰相常袞,節省自己的餐飯,結果卻被人譏笑,辭飯不如辭位。今日國用不足,爾等慷慨解囊,自是解了當下之圍,但終歸並非長遠之計,真正的問題不在這裏。”

此言頗有一絲嘲諷的意味,一些人聽來更是刺耳,司馬光忙說道:“真正的問題的確不在這兒,但此舉雖收效甚微,總比屍位素餐好,這是我等對朝廷的忠心,對百姓的關心,且眼下此事最為關鍵之處便是物資不足,以身作則捐款捐資,有何不對?”